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麦饭的意思、麦饭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麦饭的解释

(1).磨碎的麦煮成的饭。《急就篇》卷二:“饼饵麦饭甘豆羹。” 颜师古 注:“麦饭,磨麦合皮而炊之也;甘豆羹,以洮米泔和小豆而煮之也;一曰以小豆为羹,不以醯酢,其味纯甘,故曰甘豆羹也。麦饭豆羹皆野人农夫之食耳。”《后汉书·冯异传》:“ 光武 对灶燎衣, 异 復进麦饭、菟肩。” 宋 苏轼 《和子由送将官梁左藏仲通》:“城西忽报故人来,急扫风轩炊麦饭。” 宋 陆游 《戏咏村居》之一:“日长处处鶯声美,岁乐家家麦饭香。”一说,大麦粒和豆煮的饭。 清 桂馥 《札朴·乡里旧闻·麦饭麦粥》:“大麦粒和豆煮曰麦饭……供夏之餔食。”

(2).祭祀用的饭食。 宋 刘克庄 《寒食清明》诗:“ 汉 寝 唐 陵无麦饭,山蹊野径有梨花。” 元 黄石翁 《寒食客中》诗:“南陵不可避风雨,麦饭如何托子孙。” 明 高启 《穆陵行》:“ 起輦谷 前马蹄散,白草无人浇麦饭。” 康有为 《遣人北寻幼博墓携骸南归》诗:“纸钱麦饭送无人,大仇不报负英魂!”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麦饭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底蕴的名词,主要含义如下:


一、基础释义

指用麦粒或粗磨麦粉煮成的饭食,古代多为平民或俭朴生活的象征。其特点为未精细加工,区别于精制的面粉食品(如面条、馒头)。

出处:

《汉语大词典》释为“麦屑做的饭”,《古代汉语词典》标注其常见于唐宋文献,形容粗粝简朴之食。


二、历史与文化内涵

  1. 古代主食替代品

    在稻米匮乏的地区或灾荒年间,麦饭作为谷物主食的补充。如《后汉书·冯异传》载:“光武对灶燎衣,异进麦饭菟肩”,记载汉光武帝落难时以麦饭充饥。

  2. 祭祀与节俗食物

    唐宋时期,寒食节禁火,百姓常以冷麦饭祭祀祖先。宋代《青箱杂记》提及“寒食火禁,以麦饭洒祭”,反映其民俗功能。

  3. 俭朴生活的象征

    文人常用“麦饭”喻清贫生活。陆游《春晚杂兴》诗云:“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以麦饭衬托苦读之志。


三、延伸用法


学术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后汉书·冯异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3. 吴处厚《青箱杂记》(宋代笔记)
  4. 陆游《剑南诗稿》(上海古籍出版社)
  5. 李时珍《本草纲目》(人民卫生出版社校注本)

(注:因古籍文献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来源版本信息以确保权威性。)

网络扩展解释

麦饭的含义具有历史演变和地域差异,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古代本义

  1. 粗粮饭食
    最初指用未去麸皮的碎麦粒或豆类煮成的粗粝食物,是平民日常主食。例如《后汉书》记载的“麦饭葱叶”即为典型代表。

  2. 祭祀用途
    在宋代文献中,麦饭也用于祭祀,如刘克庄诗句“汉寝唐陵无麦饭”即指此意。

二、演变与地域特色

  1. 主料替代
    古代饥荒时期,苜蓿等野菜替代麦粒,但仍沿用“麦饭”之名,类似“鱼香肉丝无鱼”的命名逻辑。

  2. 北方蒸制传统
    陕西、甘肃等地将野菜(如槐花、荠菜)裹面粉蒸熟,统称“麦饭”。此时“饭”指做法而非成分,如“榆钱麦饭”。

三、其他考据


麦饭从最初的粗粮饭演变为野菜蒸菜,名称保留但内涵随历史、地域变化。其核心特征是简朴、贴近自然,体现了古代民生与饮食智慧。

别人正在浏览...

阿罗汉安谛班辈壁衣博洛尼亚大学亳王补花不使趁饭承家传服蛓毛鹰撺怂蝃蝀断落耳朵软方轩匪嗣份额拂暑纲提领挈锅房过门不入海角天隅寒燎惠然兼该将台皛淼结了鸟尽是津税箕棬籍死急簌簌九郡旧宅举直厝枉可口可乐款留擂击灵夔蜜瓜目生难心丸牛牲泼胡缺疑人言籍籍少常舍监胜况食挂诗臞説的比唱的还好听死背簑衣王御五世新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