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斩首;枭首。《晋书·济南惠王遂传》:“﹝ 司马勋 ﹞为政暴酷,至於治中别驾及州之豪右,言语忤意,即於坐梟斩之,或引弓自射。” 唐 李翱 《疏绝进献》:“今 吴元济 、 李师道 皆梟斩矣,中原无虞,而蓄兵如故,以耗百姓,臣以为非是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柳生》:“盗首詰其家世,因曰:‘我有息女,欲奉箕帚,当即无辞。’ 周 不答。盗怒,立命梟斩。”《广陵潮》第五五回:“在小的看,此时多梟斩他一个人,将来便少一个人同朝廷做对。”
“枭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但核心解释如下:
“枭斩”主要指古代斩首示众的刑罚,需注意区分少数非权威来源的引申解释。如需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晋书》等原始文献。
《枭斩》是一个词语,表示以凶狠残忍的手段斩杀敌人或对手。该词含有强烈的暴力和威胁意味。
《枭斩》的两个字分别由两个部首构成。
• 枭:木(mù)部,表示与木相关的事物,共有九划。
• 斩:斤(jīn)部,表示与斧头相关的事物,共有十划。
《枭斩》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用来描述战争和武力行动。
《枭斩》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梟斬」。
在古代汉字中,在未经过标准化和简化之前,「枭斩」的字形可能有所不同。不过,总体而言,两个字的结构和现代字形相似。
1. 经过惨烈的战斗,敌军被我军枭斩殆尽。
2. 他是一位善于枭斩敌手的武术高手。
3. 这个邪恶势力终将被正义的力量枭斩。
与《枭斩》相关的组词有:
• 枭首:以斩首处决来示众。
• 枭王:残忍而威严的君主。
• 斩敌:以武力手段击败敌人。
与《枭斩》意义相近的词汇有:
• 杀戮:指残忍地杀害。
• 斩杀:用刀剑等工具猛烈地砍杀。
与《枭斩》意义相反的词汇有:
• 和平: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没有战争和冲突。
• 和解:和解双方通过协商达成妥协,终结敌对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