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铁券的意思、铁券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铁券的解释

(1).即铁契。《东观汉记·桓帝纪》:“﹝ 延熹 ﹞八年,妖贼 盖登 称太皇帝,有璧二十,珪五,铁券十一。后伏诛。”《旧唐书·良吏传下·杨元琰》:“及事成,加云麾将军,封 弘农郡公 ,食实封五百户,仍赐铁券,恕十死。”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钱武肃铁券》:“吾乡 钱叔琛 氏 贇 ,乃 武肃王 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餘,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 清 朱彝尊 《谒刘文成公祠》诗:“黄金遗像蚀,铁券几人传。” 清 凌扬藻 《蠡勺编·铁券》:“ 台州 民 钱允一 ,有家藏 吴越王 鏐 唐 赐铁券。 洪武 初, 太祖 欲封功臣,遣使取其式而损益之。其制如瓦,第为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歷履恩数之详,以记其功;中鐫免罪减禄之数,以防其过。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功臣,右藏内府。有故,则合之以取信。”参见“ 铁契 ”。

(2).借指拥有铁券的王侯贵族。 清 李渔 《蜃中楼·寄书》:“到今朝藿食伴腥膻,果然是不弃糟糠当年的铁券。”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铁券,又称“丹书铁券”或“铁契”,是中国古代帝王颁授给功臣、重臣或诸侯的一种特制免罪或免死的凭证信物,具有极高的政治象征意义和法律效力。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铁券指以铁制成的特殊文书或契券,通常镌刻皇帝敕封的褒奖言辞及免罪、免死等特权承诺,是封建王朝最高级别的荣宠凭证。《汉语大词典》定义为:“古代帝王颁赐功臣授以世代享受某种特权的铁契。用丹砂书字,或刻字嵌以黄金。”


二、形制与内容

  1. 材质与形制

    以生铁铸造,形如瓦片(筒瓦状),分左右两半:右半留存皇宫内府,左半授予受赐者。需验合时方可生效,类似“虎符”机制。《辞源》记载其“形如瓦,铁质金字”。

  2. 铭文内容

    券文以朱砂(丹书)或金粉填刻,内容包含:

    • 受赐者的功绩概述
    • 皇帝授予的特权(如免死次数、子孙世袭爵位)
    • 警示子孙守法的训诫 例如明代赐予李文忠的铁券文:“朕念尔功,特免尔死两次,尔子免死一次。”

三、历史渊源与演变


四、文化象征意义

铁券不仅是法律凭证,更承载“皇权与勋贵契约”的象征:


五、现存实物与研究价值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明代“沐英铁券”(1376年颁),为现存最完整的铁券实物。其铭文、形制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金属工艺及文书演变的珍贵史料。


权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辞源》(第三版,商务印书馆)
  3. 《明史·舆服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档案
  5. 《后汉书·祭遵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6.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铁券是中国古代君主授予功臣或重臣的特殊凭证,兼具奖赏、盟约和法律效力。以下是详细解释:

  1. 基本定义 铁券又称"丹书铁契""金书铁券",由铁质制成,外形如筒瓦。最初用丹砂填字(丹书),隋唐后改用金填字(金券),主要功能是记录功勋、赋予特权,最著名的特权是"免死罪"。

  2. 历史演变

  1. 内容结构 铁券镌刻四部分内容:  ✓ 颁赐时间及受赐者身份信息  ✓ 功绩记录  ✓ 特权条款(如免死次数、减免赋税)  ✓ 皇帝誓言保证效力

  2. 法律效力 作为皇权特许证明,持有者可凭券抵减罪责。但实际执行受皇权制约,如明代李善长虽持铁券仍被处死,反映其效力依附皇权。

示例:唐代杨元琰获赐铁券"恕十死"(免死十次),《旧唐书》载其因参与神龙政变立功受赐。

别人正在浏览...

半脱产鼻梁子笔人沧江吃栗多断给二哥法律事实发上指冠风壤拂耳格调说关虑含梗汗流至踵黑旗军宏纵淮涡神圜扉简符羁怀竞谄矜束稷慎积算沮骇旷若发蒙奎垣了望溜嘴绿林好汉笢笏暖暾胚芽骈蕃僻数牵强附会穹隆去处驱剿饶勇山甫蛇灰蚓线审覆身先士卒铄古切今说海口疏亲私函铜丝推吐图箓跅落罔象瓦尊委赖相吊乡闱襳褵小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