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穹窿 ”。1.中间隆起,四周下垂貌。常用以形容天的形状。 汉 扬雄 《太玄·玄告》:“天穹隆而周乎下。” 范望 注:“穹隆,天之形也。”《尔雅·释天》“穹苍” 晋 郭璞 注:“天形穹隆,其色苍苍,因名。”《文选·陆机<挽歌>》:“旁薄立四极,穹隆放苍天。” 张铣 注:“穹隆,天之形。” 郭沫若 《女神·胜利的死》:“汪洋的大海正在唱着他悲壮的哀歌,穹窿无际的青天已经哭红了他的脸面,远远的西方,太阳沉没了!”
(2).指天。 晋 葛洪 《抱朴子·喻蔽》:“若如雅论,贵少贱多,则穹隆无取乎宏燾,而旁泊不贵於厚载也。” 清 孙枝蔚 《赠邢补庵》诗:“圣贤爱其身,立言深且洪。以兹慰二人,亦足报穹窿。”
(3).高大貌。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庐江水》:“ 庐山 , 彭泽 之山也。虽非‘五岳’之数,穹隆嵯峨,实峻极之名山也。”《文选·陆倕<石阙铭>》:“鬱崫重轩,穹隆反宇。” 李周翰 注:“鬱崫、穹隆,壮大貌。” 宋 欧阳修 《山中之乐》:“耀空山兮鬱穹隆,彼之人兮固亦目明而耳聪。” 赵光荣 《里湖纪游》诗:“殿闕已穹窿,高竟出其外。”
(4).长曲貌。《文选·张衡<西京赋>》:“於是鉤陈之外,阁道穹隆。” 李善 注:“穹隆,长曲貌。”《魏书·术艺传·张渊》:“观阁道之穹隆,想灵驾之电飘。” 宋 周密 《志雅堂杂抄·图画碑帖》:“期仙磴者,盖危磴穹窿,迴结云路,灵仙仿彿,若可期及。”
(5).充溢腾涌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滂濞沆溉,穹隆云橈。” 王先谦 补注:“言水势起伏,乍穹然而上隆。”《文选·扬雄<甘泉赋>》:“香芬茀以穹隆兮,击薄櫨而将荣。” 李善 注:“言香气芬茀,穹隆而盛。”
(6).高兴,得意。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入道》:“有若立身慎行,与圣哲同辙者,则得丧语默,復何蠆芥乎!復何穹隆乎!”
(7).指建筑物的圆顶。 清 姚鼐 《谒明孝陵游览灵谷寺》诗:“守吏卫樵苏,金碧餘穹窿。”
(8).瓜名。 晋 王嘉 《拾遗记·后汉》:“ 明帝 阴贵人 梦食瓜甚美,帝使求诸方国,时 燉煌 献异瓜种, 恒山 献巨桃核。瓜名穹隆,长三尺,而形屈曲,味美如飴。”
(9).象声词。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长啸》:“须臾,穹窿砰磕,雷鼓之音;忽復震骇,声如辟歷。”
“穹隆”是汉语中具有形象化特征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释义
“穹隆”指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圆弧形结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为“形容中间高起成拱形的物体”,多用于描述天空的形态,例如《太玄·玄告》中“天穹隆而周乎下”即用此义,强调天体圆顶状的视觉特征。
二、形义演变
从字形溯源,“穹”本义为隆起物,《说文解字》注“穹,穷也,象高形”;“隆”表高大凸起,《汉语大字典》引《尔雅》注“隆,丰大也”。二字组合后强化了“高大圆弧”的意象,如《周髀算经》记载“天象盖笠,地法覆槃”,即体现古代对穹隆状天盖的认知。
三、文学意象
在文学创作中,该词常作为天空的代称。南朝梁代萧统编《文选·陆机〈挽歌〉》有“穹隆放苍天”之句,李善注引《尔雅》云“穹隆,天形也”,表明其作为诗歌意象的审美价值。
四、建筑术语
古代建筑学中特指拱券结构,《中国建筑史》(梁思成著)记载汉代墓室已出现“以砖砌穹隆顶”的技术,李诫《营造法式》将“穹隆”列为建筑专业术语,指代无梁殿等弧形屋顶形制。
“穹隆”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分为以下层面:
自然形态描述
指中间隆起、四周下垂的形态,常用于形容天空的形状。例如《太玄·玄告》中“天穹隆而周乎下”,即描绘天空的弧形结构。
代指天空或宇宙
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天”的代称,如郭沫若《女神·胜利的死》中“穹窿无际的青天”。
建筑学术语
指建筑物中高起成拱形的圆顶结构,如教堂穹顶或传统建筑中的拱形屋顶。
其他抽象意义
在妇科术语中,特指阴道穹隆,即阴道与子宫颈连接处的隐窝区域,分为前、后、左、右四部分。后穹隆最深,临床用于穿刺诊断宫外孕或腹腔积液。
需根据语境判断具体含义:文学中多指天空或拱形结构,医学中为特定解剖部位。若需进一步了解某领域释义,可参考对应权威来源。
安循半涂而废悖慠卑洼本星系群彪炳标帜逼人材贡禅林逮问大锣大鼓道范瘨眩刁泼雕削发装飞檐辅助宫钿巩固阵地怪严鬼皂荚鹖鸡冠华省护世囏困缣练解冻水九官绝活絶气拘文楷体来旨缧臣雷封黎朦子蚂蚱车子面革鸣驴儾惴褭亸瓢堂漂寓强令乾仪秋尝寿骨霜枝耸动听闻讨惹厌宛恼违章卧床吴富体相后弦辉小赦夏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