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amboo’s hole] 笛孔
吹笛时用手按着笛孔。《文选·马融〈长笛赋〉》:“笢笏抑隐,行入诸变。” 李善 注:“笢笏抑隐,手循孔之貌。”一说,笢笏即篾忽,状其声之微细。见 清 朱珔 《文选集释》。
“笢笏”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吹奏笛子时的动作或相关意象。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需与“搢笏”区别:后者指将笏板插于腰带的动作(如“搢笏朝见”),与笢笏的笛子相关含义无关。
“笢笏”主要聚焦于笛子演奏场景,既指按孔动作,也代指笛孔,属古代文学中的专业术语,现代使用较少。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长笛赋》及历代注解。
笢笏(mǐn hù)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和“⽪”,总共有10划。其中,“⺮”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竹子;“⽪”是少见的部首,表示皮肤。汉字“笢”表示竹笨,与笛、箫等乐器有关;汉字“笏”表示古代官员所使用的牌子或朝服。合在一起组成的“笢笏”,字面意思是笨笨的竹子和官员使用的牌子。
“笢笏”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司马》中,用来指代古代官员所使用的牌子。在古代官礼中,笢笏是一种象征仪权的物件,由上品竹或花梨木制成,形状类似竹片。官员手持笢笏时,表示担任官职,有权行使官权。
繁体字中“笢笏”的写法保持不变。
古代汉字写法中,有一种叫做篆书的字体,它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形体字书写体系,以捺、横、直、折、弯、钩等直线笔画为主要元素。在篆书中,“笢笏”的写法与现代汉字写法基本相同。
1. 他手持着笢笏,昂首阔步地走进大殿。
2. 历史剧中常常可以见到演员扮演的古代官员手持笢笏。
1. 笔政:指古代官员所使用的摆执法宝形象的命令笔。
2. 笛子:一种使用吹气方式演奏的木管乐器。
牌子、执法宝、官服
普通竹子、市井之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