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谓厌恶以邪代正。后以喻以邪胜正,以异端充正理。古代以朱为正色,喻正统,故云。语本《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 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汉书·杜周传》:“ 孔子 曰:‘恶紫之夺朱’,当世治之所务也。” 颜师古 注:“朱,正色也。紫,间色之好者也。恶其邪好而夺正色,以喻利口之人,多言少实,倾惑者也。”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不是我论黄数黑,怎禁他恶紫夺朱。”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这廝每恶6*党兇徒,败坏风俗,将好人家恶紫夺朱……岂不闻人心似铁,官法如炉。”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恶紫夺朱汉语 快速查询。
“恶紫夺朱”是一个源自儒家经典的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字面解释
比喻意义
引申为对“非正统事物压制正统”的批判,强调维护正道的重要性。例如现代社会中的低俗内容挤占优质文化空间的现象,即符合此喻义。
经典来源
出自《论语·阳货》:“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孔子借此表达对礼崩乐坏、价值观混乱的忧虑。
历史演变
最初针对颜色礼制,后扩展至思想领域。元代文学(如《歧路灯》)用其批判社会乱象,如“满口中恶紫夺朱”讽刺颠倒是非的言行。
语法功能
多作谓语或定语,如“恶紫夺朱的行径终将被唾弃”。
文学引用
清代小说《歧路灯》第六十回通过皂隶掌掴情节,暗喻邪气压倒正义的社会现实。
颜色象征
古代以朱色为尊(如天子服饰),紫色因接近黑色而被视为“间色”,这种色彩等级反映儒家对秩序与正统的重视。
现实意义
适用于批判当代文化、政治等领域中“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如网络谣言掩盖真相、流量至上冲击内容质量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成语的典故或延伸用例,可参考《论语》原文及历代注释文献。
“恶紫夺朱”是一个成语,意指劣质的紫色取代了珍贵的朱红色,比喻不好的事物或劣质品替代了好的事物或优质品。
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可以分解为:
- “恶”字由“亻”(人)和“岑”(山)组成,共5画; - “紫”字由“糸”(纟,丝)和“此”组成,共12画; - “夺”字由“夲”(太阳)和“人”组成,共6画; - “朱”字由“月”和“丿”(勺)组成,共6画。
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宫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朱红色是一种珍贵的颜色,通常表示权力、尊贵和荣耀。紫色则比朱红色稍次,在古代有时被用于代表君主权力。在《尚书·周书·铭诰》中,周文王曾有“紫微垂衣”之说,意指紫微宫是天子居住的地方。
繁体的写法为“惡紫奪朱”。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恶字的旧形为“悪”,現行的简化字为“恶”; 紫字的旧形为“紫”,現行的简化字依然为“紫”; 夺字的旧形为“奪”,現行的简化字为“夺”; 朱字的旧形为“硃”,現行的简化字为“朱”。
以下是一些例句:
1. 这个品牌出了新款手机,但质量很差,真是恶紫夺朱。
2. 这个电视虽然外观华丽,但音质和画质却相当差,真是恶紫夺朱。
3. 这件衣服看起来很不错,但质量很差,真是恶紫夺朱。
一些与“恶紫夺朱”相关的组词有:恶习、劣质、次品。
与“恶紫夺朱”意思相反的词语有:品质优良、卓越品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