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rop;fall off;come off;shed]∶脱掉;落下
大门上的红漆脱落了
(2) [be omitted]∶指文字遗漏
文字脱落
(1).脱掉;落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德行》:“饭粒脱落盘席间,輒拾以噉之。”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上:“荼毗囊骨,归塑西室。虽加丹粉作喜色,每一风雨,即脱落如怒。”《红楼梦》第一○三回:“但见庙内神像,金身脱落,殿宇歪斜。” 巴金 《家》一:“大门上的黑漆脱落了。” 王统照 《沉船》:“洗得几乎成了月白色的市布大衫,已经脱落了两个钮子。”
(2).指文字遗漏。 宋 姚宽 《西溪丛语》卷下:“文字脱落,疑误学者,可为叹息。”《官场现形记》第九回:“无奈心绪不寧,提起笔来写不上半行,不是脱落字,就是写错字。”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破<唐人说荟>》:“《唐人说荟》也称为《唐代丛书》,早有小木板,现在却有了石印本了,然而反加添了许多脱落,误字,破句。”
(3).犹轻慢;疏阔。《西京杂记》卷五:“夫人无幽显,道在则为尊,虽生蒭之贱也,不能脱落君子,故赠君生蒭一束。”《梁书·处士传·何点》:“心游物表,不滞近迹;脱落形骸,寄之远理。”《明史·文苑传二·林鸿》:“性脱落,不善仕,年未四十自免归。”
“脱落”是一个多场景使用的词语,其核心含义及引申用法如下:
指附着物脱离主体并掉落,常见于物体表面或生物体的自然现象。例如: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用例或专业领域解释,(百科释义)及(医学扩展)。
脱落,读作tuō luò,是一个常见的汉字词汇。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辶”和“芦”。其中,“辶”是它的部首,表示走的意思;“芦”是它的偏旁,有植物的意思。
脱落这个词汇的来源比较简单,它将“辶”作为声旁,表达了行走后的“离去、拿掉”的意思;同时,“芦”则提供了与植物相关的引申义,意味着类似叶子掉落的动作。
在繁体字中,“脱”字的写法相比简体字更为复杂,它由“襇”、“獻”、“奪”三个组字部件构成。这种写法在香港、台湾等地仍然保留。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脱落的字形和现代稍有差异。古代的写法中,脱字的左侧会有一个补笔线,像是点一般,以示其复杂程度。后来简化后的现代汉字将补笔线去掉,变成了现在我们所熟悉的形状。
以下是一些使用脱落这个词的例句:
脱落这个词汇也可以参与组词,例如:脱衣、脱水、脱色、脱粒等等,这些词语都是通过与其他意象部分搭配而成的。
与脱落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掉落、脱离、剥落、脱皮,它们都描述了某物离开原始位置,或者从一个整体中分离的动作。
相反的词语则包括:附着、固守、保持、粘附,这些词汇则强调了物体始终保持在原来的位置或状态不发生改变。
总的来说,脱落这个词汇描述了事物离开原来的位置或状态的动作,常用于描述植物、身体组织或其他有关物体分离的情况。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