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获罪于天的囚犯。《汉书·王莽传下》:“ 莽 召问羣臣擒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
(2).比喻受拘囿、束缚。 唐 卢仝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博士有感》诗之五:“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 傅尃 《感秋八首用夜饮联句韵寄亚子梨里》诗之五:“自有情怀谁遣得,悔将身世作天囚。”
(3). 春秋 时王室衰微, 公羊 家以 周 王为天囚,后用以贬称帝王。 汉 何休 《春秋公羊传序》“以无为有” 唐 徐彦 疏:“解云:《公羊经传》本无以 周 王为天囚之义,而 公羊 説及 庄 颜 之徒以 周 王为天囚,故曰以无为有也。” 唐 元结 《闵荒诗》:“天囚正凶忍,为我万姓讎。”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於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天囚”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指“获罪于天的囚犯”,即因违背天意或天道而受到惩罚的人。这一含义源自古代文献,如《汉书·王莽传》中曾用“天囚行尸”形容罪人。
比喻受拘囿、束缚
用于形容人或事物被环境、制度等限制而无法自由发展。例如唐代卢仝诗句“礼教死天囚”,即以“天囚”暗喻礼教对人的束缚。
贬称帝王
春秋时期公羊学派将衰微的周王称为“天囚”,后世引申为对无道帝王的贬称。如章炳麟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中批判清朝帝王为“失地之天囚”。
如需进一步了解文献出处或例句,可参考《汉书》《春秋公羊传》及唐代诗文等古籍。
天囚(tiān qiú)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是一个汉字叠字词。
天字的部首是"大",笔画数为4;囚字的部首是"囗",笔画数为5。
天囚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根据《说文解字》的注解,认为"天囚"是"用所承举之物当天而停之,所谓囚也",即指因疾病等原因而不能出门活动,如同被天囚禁一样。另一种说法是指《诗经·小雅·綦毋曰》中的一句:“大雷霆,天囚,我无穷。”意思是说雷声震天,使天地为之失聪,形容雷声威力极大。
天囚的繁体字为"天囚"。
古代汉字写法中,天字的写法有多种,例如田字头上加一横,或者是一竖从天字下延伸;而囚字的古代写法中,有一种是将囗字加上水旁表示水泡的意思。
1. 他因病被天囚禁,不得不在家休养。
2. 大雷霆轰鸣,天囚我无穷。
天囚病、囚禁、囚徒、天地囚笼
禁锢、困住、束缚、让人无所逃避等。
自由、解脱、解放、放出等。
倍式常性唇焦舌敝磁感线毳服登丁典该地棍服炼高爵重禄稿面官才壕堑战洪纤槐江幻觉花约会盟浑殽检偿蒋生迳简配醮疏饥飡渴饮捷雷不及掩耳集锦警疾赍用旷世无匹老倒练形凌挫陋圃绿女红男命分末班车木末纳污含垢鸟罗破囊旗帜拳头上走的马﹐臂膊上立得人睿圣赊买沈忧试播世模是甚首七熟客説作黍酏天财挑转痛癏团员万古流芳宪纪先酒谢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