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税的意思、二税的详细解释
二税的解释
夏秋两季完纳的赋税。征二税始于 唐 ,后世因之。《宋史·食货志上二》:“二税须於三限前毕输……造夏税籍以正月一日,秋税籍以四月一日,并限四十五日毕。”《明史·食货志二》:“国初夏秋二税,麦四百七十万石,今少九万;米二千四百七十餘万,今少二百五十餘万。”参见“ 两税法 ”。
词语分解
- 二的解释 二 è 数名:一加一(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贰”代)。 双,比:独一无二。 两样,别的:二话。不二价。 两 笔画数:; 部首:二; 笔顺编号:
- 税的解释 税 ì 国家向企业或集体、个人征收的货币或实物:税收。税额。税款。税率。税法。税制。税务。 姓。 笔画数:; 部首:禾;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二税”是中国古代赋税制度中的一个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定义
二税指夏秋两季缴纳的赋税,分别称为夏税和秋税。这一制度始于唐代推行的“两税法”,后世如宋、明等朝代沿用。
2.历史起源
- 唐代:由宰相杨炎于德宗建中元年(780年)推行“两税法”,合并了原有的租庸调制,按土地和财产分夏、秋两季征税,并以货币为主要形式缴纳。
- 宋代:继承唐代制度,明确二税征收时间(夏税限六月底,秋税限十一月底)和税物种类(如丝、麦、钱、稻等),并发放“由子”通知单告知税额。
3.具体实施
- 夏税:多在正月开始登记,限四十五日内完成,主要征收丝织品、小麦或折钱。
- 秋税:四月开始登记,同样限四十五日,以粮食(如稻、粟)和草料为主。
- 地域差异:南方普遍以钱折纳夏税,北方则较少采用此方式。
4.后世发展
- 明代:延续二税制,但税额较初期有所减少(如夏税麦减少九万石,秋税米减少二百五十余万石)。
5.制度特点
- 简化税制:合并多种杂税,按资产和土地征税。
- 分季征收:适应农业生产周期,减轻农民集中纳税压力。
- 货币化趋势:推动以钱代实物,促进商品经济。
如需更完整的史料细节,可参考《宋史·食货志》《明史·食货志》等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二税的含义
《二税》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含义是指在古代中国,人们需要缴纳的两种税收。
拆分部首和笔画
《二税》的第一个字是“二”,它的部首是“二”字旁,总共有两笔。
《二税》的第二个字是“税”,它的部首是“禾”字旁,总共有八笔。
来源
《二税》这个词来源于古代中国。在古代社会中,人们需要缴纳两种不同的税收,这就被称为《二税》。
繁体
《二税》的繁体字为「二稅」。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古时写成「贰损」。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例句
1. 古代人民每年必须缴纳《二税》。
2. 国家需要通过征收《二税》来维持社会运转。
组词
组词:财税、税收、税务、*********等。
近义词
近义词:双重税、双税。
反义词
反义词:免税、豁免。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