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语。谓贪欲乃诸苦之根本。语出《法华经·方便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 南朝 梁武帝 《断酒肉文》之一:“出即饮酒,开众恶门;入即噉肉,集众苦本。” 宋 叶廷珪 《海录碎事·道释经》:“永除苦藴,永断苦本。”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七章第一节:“贪、瞋、痴总称为无明,也称为三毒,贪欲尤为诸苦中之根本,称为苦本。”
“苦本”一词主要有两种解释,需根据语境区分:
词义:指贪欲是人生苦难的根本根源。
出处:源自《法华经·方便品》“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后被南朝梁武帝《断酒肉文》等佛教文献引用强化此概念。
核心思想:
词义:指通过经历苦难来磨砺本领或成就,属现代语境下的引申用法。
例句:如“创业的苦难成为他的苦本,最终取得成功”。需注意这种用法尚未被权威词典广泛收录,可能与原佛教含义存在差异。
若在古籍或佛教文献中遇到“苦本”,应优先采用第一种解释;现代文本中需结合上下文判断是否为引申义。如需深入考证,可参考《法华经》或《中国通史》第三编。
《苦本》是一个词语,意思是指事情或问题的根本原因或根源。它用来概括一个事物的起源和存在的基础。
《苦本》的中文拆分为两个部首,左边为“艹”部,右边为“木”部。它共有10画。
《苦本》一词起源于中国古代的汉字演变过程。在古代中国,人们使用象形和指事的方式来表示事物,并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演变为现代汉字。《苦本》一词的形成是基于其字形的意义和古代人们对于事物本质的理解。
《苦本》一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苦本」。
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苦本的字形可能有所变化。然而,具体的古代写法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所以我们无法准确地知道完全相符的古代写法。
1. 了解问题的苦本,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
2. 这个项目的苦本在于缺乏资金支持。
3. 要解决社会问题,必须深入到其苦本来进行分析。
1. 苦心:用心苦苦思索,努力。
2. 苦衷:内心深处的苦恼和顾虑。
3. 本质:事物的本来面貌和性质。
1. 根源:事物的起源和根本。
2. 根本:问题或事物的基础和根基。
3. 根本原因:导致问题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表面:事物表面上呈现出来的现象。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