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唐 李贺 《将进酒》诗:“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后因用“桃花雨”指暮春飘飞的桃花。 宋 周邦彦 《一落索》词:“倚阑一霎酒旗风,任扑面、桃花雨。”
(2).指春雨。 清 冯景 《题孙霜瞻<公子垂钓图>》诗:“桃花雨涨肥鱖鱼,人言此味踰花猪。”
(3).形容桃花马大汗淋漓的样子。 明 张居正 《恭题文皇四骏图·龙驹》诗:“流矢当胸战不休,污沟血点桃花雨。”参见“ 桃花马 ”。
“桃花雨”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文学意象,具体解释如下:
源自唐代诗人李贺的《将进酒》:“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描绘桃花凋零时纷飞如雨的景象,常被后世引用表达春逝的意境。例如宋代周邦彦《一落索》词中“任扑面、桃花雨”即化用此意。
清代冯景《题孙霜瞻<公子垂钓图>》提到“桃花雨涨肥鱖鱼”,这里的“桃花雨”指代春雨,强调桃花盛开时节的雨水对自然生态的影响。
明代张居正《恭题文皇四骏图·龙驹》中“污沟血点桃花雨”,以桃花雨比喻战马疾驰后汗水与血渍混杂的状态,突显激烈场景的视觉冲击。
“桃花雨”一词在不同语境下可指自然现象(暮春桃花飘落、春雨),也可用于比喻性描写(如马匹状态)。其文学性较强,多出现于诗词典故中。
《桃花雨》是一个比喻,表示一连串纷纷扬扬的桃花瓣雨落下的景象。它形象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色。
《桃花雨》由两个汉字组成:桃和雨。
桃(táo)的部首是木,它的笔画数是8。
雨(yǔ)的部首是雨,它的笔画数是8。
《桃花雨》一词最早出现在《文选·韩陵美赋》中,用于形容桃花在春天中洒落的美景。
繁体字写作「桃花雨」。
在古代,「桃花雨」的汉字写法和现代基本没有差别。
1. 桃花雨中,满园飘香。
2. 阳光下,桃花雨如诗如画。
桃花、雨滴、花瓣、瓣雨、桃林
花瓣雨、花飘雨
阳光明媚、晴天万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