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尸骨。《新唐书·文艺传下·李翰》:“ 巡 ( 张巡 )身首分裂,将士骸骼不掩,宜於 睢阳 相择高原,起大冢,招魂而葬。” 清 傅维麟 《明书·乱贼传》:“遂夷 石城 之险,堕其城垣,葬诸军士阵亡骸骼。”
“骸骼”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拼音为hái gé,指尸骨,即人或动物死亡后留下的骨骼。
文献出处
用法特点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历史叙述中,强调对遗骨的描述,带有庄重或悲怆的语境色彩,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
补充说明
从构词看,“骸”指骨骼,“骼”亦为骨骼的别称,二者同义复用,属于古汉语中常见的复合词形式。
“骸骼”一词指的是人或动物死后残留下来的骨骼。作为一个名词,它通常用于描述尸体的遗骸或骨架。
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骨”和“⻍”。其中,“骨”表示骨骼,是最核心的意符,而“⻍”则指示了人体的皮肤。骸骨的这种构词方式传达了一个骨头被肉体所包围的概念。
“骸骼”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汉语,“骸”在《韩非子·滑说》一书中就用来指人的躯干;而“骼”则源自《易经·说卦传》中对人体各部位的称谓。两者结合形成了“骸骼”的意义。
相对于简体中文,“骸骼”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保持一致,即“骸骼”,没有变化。
在古时候汉字中,与现代形式略有不同。字形上,“骸骼”有时会用夸张的手法描绘骨骼,例如“骨”可以拆分为“⺼”和“殳”,其中“⺼”表示骨头,“殳”是一把用来刺破肉体的兵器。
以下是一些关于“骸骼”的例句:
1. 这座古墓中,出土了大量完整的骸骼,使得考古学家对古代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在纳粹集中营中,骸骼山证明了二战期间的残酷真相。
组词:骸骨坟(存放骨灰的坟墓)、骸骨架(骨架的更加正式说法)、骸骨节(构成骨架的关节部分)。
近义词:尸骨(指代尸体的骨骼)、遗骸(指代遗留在现场的遗体)。
反义词:肉体(活着的身体)、尸体(指代完整的尸体)。
罢牛半截回头人爆栗子背恩弃义晨旭仇怨绰名当涂高典美洞察其奸东箭南金非极性键肤脆鬲子鹳崖孤鸟含春侯呵呵黑云压城城欲摧红绣鞋黄孽缓贫花饧胡皴护阖截获极势瘠田开心颜宽待旷澹敛服连累廉良流蔼六遂龙笺履冰忙人媢克难鸣孤掌拏云涊淟蹑影飘游欺绐衽席不修三寸黄甘山穷水尽圣筊十日并出太平水缸袒裼庭参推辞纬途文同五风十雨纤疏险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