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無父母的子女。《三國志·蜀志·先主傳》“吾不忍也” 裴松之 注引 晉 孔衍 《漢魏春秋》:“或勸 備 劫将 琮 及 荊州 吏士徑南到 江陵 , 備 答曰:‘ 劉荊州 臨亡託我以孤遺,背信自濟,吾所不為。’”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後娶》:“慘虐孤遺,離間骨肉。”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忠鲠》:“兄弟孤遺相長,不忍失意。”《舊唐書·王锷傳》:“ 王稷 一旦捐軀,須録孤遺。”
“孤遺”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引申角度分别理解,具體解釋如下:
字面意義
指失去父母的孤兒。例如《三國志·蜀志·先主傳》中提到,劉備曾受劉表臨終托孤,拒絕背信棄義,此處的“孤遺”即指無父母庇護的子女。北齊顔之推在《顔氏家訓·後娶》中批判虐待“孤遺”的行為,也印證了這一含義。
引申含義
作為成語時,表示孤立無援、與周圍環境脫離聯繫的人或事物。例如“孤遺相長”描述孤兒被撫養長大的狀态,強調其孤獨無依。
曆史文獻
常見于古籍中,如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提到“兄弟孤遺相長”,體現家族内撫養孤兒的情境。
文學創作
現代作品如“獨孤遺恨”等表達中,可借“孤遺”渲染角色的悲涼或孤立感。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古籍案例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或《顔氏家訓》等文獻。
《孤遺》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失去親人、朋友或親密關系的人。它形容一個人感到孤獨、失落和悲傷,因為他們身邊的人已經離世、離開或與他們疏遠。
《孤遺》可以拆成兩個部分:孚(部首)和遺(部分)。其中,孚的拆分是⼀(一)并列衆,而遺的拆分是⾜(足)和⾞(車)。孚表示信任、獲得人們關注和理解的意思,而遺表示失去、離開。
《孤遺》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學作品。在《史記》中,漢代史學家司馬遷寫道:“子夏曰:‘吾友孤遺民也,吾始子也,我始以射為業。’”這句話描述了子夏失去了他的朋友和親人,感到非常孤獨和悲傷。
《孤遺》這個詞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是「孤遺」。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孤的原始形态是「孑」,表示一個孤獨的嬰兒。遺的原始形态是「亥」,表示失去、離開。在古代,「孤遺」常用于描寫失去親人、朋友或愛人的悲傷情感。
他一直感到孤遺,因為他失去了他的父母親。
孤獨、孤兒、遺忘、遺産。
寂寞、獨自、孤獨。
親近、親密、陪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