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祭神用品。以面粉包肉為人頭形,故稱。 明 郎瑛 《七修類稿·事物·饅頭青白團》:“蠻地以人頭祭神, 諸葛 之征 孟獲 ,命以麵包肉為人頭以祭,謂之蠻頭,今訛而為饅頭也。”參閱 清 褚人穫 《堅瓠秘集·饅頭》。
“蠻頭”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形容人粗野、蠻橫
指人的行為舉止粗暴、不講理,缺乏修養和禮貌。常用于描述性格或态度上的不文明表現。
例句:他說話做事總是蠻頭蠻腦,讓人難以溝通。
古代南方少數民族的祭神用品
以面粉包裹肉制成“人頭”形狀的祭品,源自諸葛亮征讨孟獲時,為替代真人祭祀而發明的食物,後逐漸演變為“饅頭”。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七修類稿》《堅瓠秘集》等古籍。
《蠻頭》是一個漢字詞語,用于形容一個人頭腦簡單粗魯,行為粗野不文明。
《蠻頭》的拆分部首是虍(hū)和頁(yè),總共有14個筆畫。
《蠻頭》一詞最早出自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例如《紅樓夢》。它在描述某些人物特點時,用來形容那些人傲慢無禮,行為粗鄙。
《蠻頭》的繁體字為「蠻頭」。
在古代,「蠻」的寫法為「虍」,「頭」的寫法為「首」。
他的舉止粗俗,真是個徹頭徹尾的蠻頭。
蠻橫、蠻不講理、蠻悍、蠻夷
粗人、粗鄙、野蠻、粗野、無禮
文雅、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文明、紳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