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衙的意思、公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衙的解釋

亦作“ 公牙 ”。封建時代的衙門。《舊唐書·輿服志》:“京文官五品已上,六品已下,七品清官,每日入朝,常服絝褶,諸州縣長官在公衙,亦準此。”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公牙》:“近代通謂府廷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或雲:‘公門外刻木為牙,立子門側,以象獸牙。軍将之行,置牙竿首,懸旗于上。’其義一也。”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近代通謂府庭為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馬掌武備,象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牙旗……是軍中聽號令,必至牙旗之下,稱與府朝無異。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而為衙。” 元 施惠 《幽閨記·圖形追捕》:“訟簡公衙靜,民安士庶稱。”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公衙”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公衙”指封建時代的官署或衙門,是古代官員處理政務的場所。該詞亦作“公牙”,二者為異形詞關系,早期文獻中多寫作“牙”,後逐漸演變為“衙”。

二、詞源演變

  1. 起源關聯:與古代軍營前的“牙門”有關,軍營立牙旗為标識,後引申為官署代稱。
  2. 字形演變:唐代文獻中開始出現“衙”替代“牙”的用法,如《封氏聞見記》記載:“近代通謂府廷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

三、具體用法

四、總結

該詞反映了古代行政制度與語言演變的關聯,其核心含義始終指向官方行政場所。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作品。

網絡擴展解釋二

公衙

公衙是一個漢字詞語,指的是官府、官署、衙門等官方機構的所在地。

拆分部首和筆畫

公衙的部首分别是“公”和“衤”,拆分後的筆畫分别是3畫和5畫。

來源

公衙一詞最初來源于古代的官府機構,用以表示行政管理和執法機關的所在地。

繁體

公衙的繁體字是「公衙」。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公衙的漢字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基本上仍然以「公衙」表示。

例句

1. 奸邪之人恐怕進不了公衙的門。

2. 公衙之中,筆挺的衛兵守衛着門口。

3. 市民紛紛前來公衙申報戶籍變更。

組詞

公堂、衙門、公務、公安

近義詞

官署、官府、官廳

反義詞

民間、私人、家庭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