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公衙的意思、公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公衙的解釋

亦作“ 公牙 ”。封建時代的衙門。《舊唐書·輿服志》:“京文官五品已上,六品已下,七品清官,每日入朝,常服絝褶,諸州縣長官在公衙,亦準此。”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公牙》:“近代通謂府廷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或雲:‘公門外刻木為牙,立子門側,以象獸牙。軍将之行,置牙竿首,懸旗于上。’其義一也。”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近代通謂府庭為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詩》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馬掌武備,象猛獸以爪牙為衛,故軍前大旗謂牙旗……是軍中聽號令,必至牙旗之下,稱與府朝無異。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為公牙,府門為牙門,字稱訛變,轉而為衙。” 元 施惠 《幽閨記·圖形追捕》:“訟簡公衙靜,民安士庶稱。”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公衙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語義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署或官府處理公務的場所。據《漢語大詞典》(1997年版)解釋,“公”字在此處強調“公共事務”屬性,“衙”則源自“牙門”的轉義,原指古代軍旅營門,後演變為官署代稱。兩字組合後,詞義聚焦于官方行政職能空間。

從詞源學角度分析,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獻。例如《唐律疏議·職制律》記載“諸在外長官及公衙勾檢之官”,此處“公衙”指地方行政機構的核心治所。宋代《事物紀原》詳述其建築形制:“公衙設廳事以為治政之所,左右列曹司理庶務”,說明其空間布局具有明确的行政分區特征。

該詞的語義場包含三重維度:①物理層面的官署建築群,含正廳、廨舍等構成要素;②抽象層面的行政權力象征,如《宋史·職官志》所述“掌公衙儀制”的禮制功能;③司法行政複合功能,明清方志中常見“公衙審斷民訟”的記載,體現其社會治理職能。

在現代漢語中,“公衙”作為曆史詞彙主要見于古籍及文史研究領域。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2014修訂版)特别指出,該詞與“衙門”存在曆時性替代關系,明代以後逐漸被後者取代為通用表述。

網絡擴展解釋

“公衙”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義

“公衙”指封建時代的官署或衙門,是古代官員處理政務的場所。該詞亦作“公牙”,二者為異形詞關系,早期文獻中多寫作“牙”,後逐漸演變為“衙”。

二、詞源演變

  1. 起源關聯:與古代軍營前的“牙門”有關,軍營立牙旗為标識,後引申為官署代稱。
  2. 字形演變:唐代文獻中開始出現“衙”替代“牙”的用法,如《封氏聞見記》記載:“近代通謂府廷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

三、具體用法

四、總結

該詞反映了古代行政制度與語言演變的關聯,其核心含義始終指向官方行政場所。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主要見于曆史文獻和古典文學作品。

别人正在浏覽...

愛樹搬運作用包乾制寶章奔迸徹官蚩然傳送蠢臭出診瘄子釣車曡鼓東遷西徙鬥蝸角獨松關鳳奁豐偉風漪蓋澆飯概略幹寤公本軌度鞼匏古往交門宮膠片計不旋跬渴塵客輪窟竉枯葦兩己柳管縷肉羹濛篾面飾奶油南極潇湘餒才漰濞乾菓牽羊把茅上卿山殽野湋山蚓社人首要熟火水荇瞬間讨酒錢讬生萬别千差王班未省缊韨溫涼玉盞諧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