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公衙的意思、公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公衙的解释

亦作“ 公牙 ”。封建时代的衙门。《旧唐书·舆服志》:“京文官五品已上,六品已下,七品清官,每日入朝,常服絝褶,诸州县长官在公衙,亦准此。”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公牙》:“近代通谓府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或云:‘公门外刻木为牙,立子门侧,以象兽牙。军将之行,置牙竿首,悬旗于上。’其义一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近代通谓府庭为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祈父,司马掌武备,象猛兽以爪牙为卫,故军前大旗谓牙旗……是军中听号令,必至牙旗之下,称与府朝无异。近俗尚武,是以通呼公府为公牙,府门为牙门,字称讹变,转而为衙。” 元 施惠 《幽闺记·图形追捕》:“讼简公衙静,民安士庶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公衙是汉语中具有特定历史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官署或官府处理公务的场所。据《汉语大词典》(1997年版)解释,“公”字在此处强调“公共事务”属性,“衙”则源自“牙门”的转义,原指古代军旅营门,后演变为官署代称。两字组合后,词义聚焦于官方行政职能空间。

从词源学角度分析,该词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献。例如《唐律疏议·职制律》记载“诸在外长官及公衙勾检之官”,此处“公衙”指地方行政机构的核心治所。宋代《事物纪原》详述其建筑形制:“公衙设厅事以为治政之所,左右列曹司理庶务”,说明其空间布局具有明确的行政分区特征。

该词的语义场包含三重维度:①物理层面的官署建筑群,含正厅、廨舍等构成要素;②抽象层面的行政权力象征,如《宋史·职官志》所述“掌公衙仪制”的礼制功能;③司法行政复合功能,明清方志中常见“公衙审断民讼”的记载,体现其社会治理职能。

在现代汉语中,“公衙”作为历史词汇主要见于古籍及文史研究领域。商务印书馆《古代汉语词典》(2014修订版)特别指出,该词与“衙门”存在历时性替代关系,明代以后逐渐被后者取代为通用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公衙”是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定义

“公衙”指封建时代的官署或衙门,是古代官员处理政务的场所。该词亦作“公牙”,二者为异形词关系,早期文献中多写作“牙”,后逐渐演变为“衙”。

二、词源演变

  1. 起源关联:与古代军营前的“牙门”有关,军营立牙旗为标识,后引申为官署代称。
  2. 字形演变:唐代文献中开始出现“衙”替代“牙”的用法,如《封氏闻见记》记载:“近代通谓府廷为公衙,公衙即古之公朝也,字本作‘牙’”。

三、具体用法

四、总结

该词反映了古代行政制度与语言演变的关联,其核心含义始终指向官方行政场所。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和古典文学作品。

别人正在浏览...

奥阼笨拙秉德参劾朝闻夕死骋娱楮锭从宽发落代人受过大洲牒用讹绷分家析产焚枯函盖横求郇瑕华润华月见经识经矫讹戛然而止结亲瘠色峻绝可叹宽廓聊尔尔寮舍鬣鬣礼阁令范龙窟麦争场猛怒门匠名过其实南云那咤年少苤蓝破酒蔷薇露啓寤篛篰射侯狮子大开口收据四等碎义太阳灯铜氨丝顽匪望燎王灵微波炉幄帟悟境陷入僵局仙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