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禘祫的意思、禘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禘祫的解釋

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一種隆重儀禮。或禘祫分稱而别義,或禘祫合稱而義同,曆代經傳,說解不一。 章炳麟 以為,“禘祫之言,詾詾争論既二千年。若以禘祫同為 殷 祭,祫名大事,禘名有事,是為禘小於祫,何大祭之雲?故知 周 之廟祭有大嘗、大烝,有秋嘗、冬烝。禘祫者大嘗、大烝之異語。”詳《國故論衡·明解故下》《後漢書·章帝紀》:“其四時禘祫於 光武 之堂。” 李賢 注引《續漢書》:“五年再殷祭,三年一祫,五年一禘。”《國語·周語上》“我先王 不窋 用失其官” 三國 吳 韋昭 注:“ 不窋 , 棄 之子也。 周 之禘祫 文 武 ,必先 不窋 ,故通謂之王。”《舊唐書·褚亮傳》:“至于禘祫,俱合食于 太祖 。”《新唐書·蔣乂傳》:“禘祫功臣,乃合食太廟。 中宗 廟雖毀,而禘祫并陳太廟。” 清 錢大昕 《廿二史考異·魏書三·禮志二》:“而天子諸侯享廟之祭、禘祫之禮盡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禘祫是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隆重禮儀制度,其具體含義在曆代經傳中存在争議,主要分為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 分稱與合稱的争議
    部分學者認為“禘”與“祫”是兩種不同的祭祀:

    • 禘:多指五年一次的大祭,側重對始祖及遠祖的祭祀。
    • 祫:三年一次的合祭,集合遠近祖先神主于太廟進行。
      但兩者規模大小存在分歧,例如章炳麟提出若禘小于祫,則與“大祭”的描述矛盾。
  2. 合稱的統合解釋
    另一派學者主張兩者本質相同,僅為名稱差異。章炳麟通過考據指出,禘祫可能是周代“大嘗”“大烝”等秋冬季大型祭祀的别稱,屬于同一類儀式的不同表述。

曆代經學家如鄭玄、王肅等對此争論不休,章炳麟在《國故論衡》中系統梳理了相關矛盾,認為需結合具體曆史語境理解。這一争議反映了古代禮制研究的複雜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禘祫(dì jì)是古代中國的一種宗教祭祀儀式。它是指為祭祀帝王或祖先而進行的隆重的祭祀典禮,具有重大的宗教和文化意義。 禘祫包括兩個部分,禘和祫。其中,“禘”是指進行祭祀儀式,祭祀的對象多為帝王祖先;“祫”是指祭祀的場所,祭祀通常在城隍廟或宗廟等祭祀場所進行。 禘祫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周朝時期。它在《周禮》中首次被記錄,并成為後來宗廟祭祀重要的一環。 在繁體字中,禘祫的寫法是禘祭。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禘祫的部首是“礻”,表示與祭祀相關。它的筆畫數分别為禘(17畫)和祫(8畫)。 以下是關于禘祫的一些例句: 1. 我們正在準備禘祫儀式,以表達對先祖的敬意。 2. 今年的禘祫典禮将會在宗廟舉行。 禘祫的組詞包括禘祭、禘賦等,這些詞語都與祭祀相關。 禘祫的近義詞可以是祭祀、祭禮等,它們都是指進行宗教儀式或向神明或祖先祭拜的行為。 禘祫的反義詞可以是非宗教祭祀、世俗儀式等,它們指的是與宗教祭祀無關或是世俗的儀式活動。 希望以上回答對您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