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河底高于兩側地面的河流。在含沙量很大的河流中,當水流的挾沙能力小于來沙量,不能為水流帶走的那部分泥沙便在河底淤積起來,使河底高程逐漸增大。為防止河水漫溢,必須不斷加高堤防。河道逐漸成為高出兩岸平地的“地上河”。如中國黃河下遊河段。
地上河是指河床平均高度顯著高于兩岸地面的河流,又稱"懸河",是自然地理學與水文地質學中的專業術語。《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将其定義為"河床因泥沙淤積而高出兩岸地面的河段"。該現象主要由河流攜帶的泥沙在流速減緩時持續沉積導緻,我國黃河流域最為典型,其中下遊河段超過90%的區域已形成地上河。
從形成機制看,地上河的發育需要同時滿足三個條件:①河流含沙量高(如黃河年均輸沙量達16億噸);②河道比降平緩;③人類築堤束水限制泥沙擴散。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研究顯示,黃河下遊河床每年平均擡升3-5厘米。
主要分布區域包括:①黃河開封至入海口段(最高處河床高于地面10米);②長江荊江段(部分河段高于地面2-3米);③埃及尼羅河三角洲地區。這些區域均具有沖積平原廣布、河流輸沙量大的地理特征。
地上河對生态環境和防洪安全構成雙重影響。根據《中國水利統計年鑒2023》,黃河下遊懸河區防洪标準已達千年一遇,但潰堤風險仍威脅沿岸25萬平方公裡土地。目前主要通過小浪底水庫調水調沙、河道疏浚等工程措施維持河道穩定。地理學家王光謙院士團隊提出"二級懸河治理"理論,通過重塑河槽形态實現水沙平衡。
(參考資料:1.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2.水利部《中國河流泥沙公報》;3.黃河水利委員會官網;4.科學出版社《河流動力學》)
“地上河”一詞包含兩種不同含義,需根據語境區分:
指暴雨導緻地面水流成河的景象:
指河床高于兩岸地面的特殊河道形态,又稱“懸河”:
兩種含義的權威來源不同:成語釋義主要來自語言學詞典,地理學定義則出自水利專業資料。實際使用中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
八一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辨位表次博悉伯夷叔齊不清不白除喪打呼噜道祠玷阙雕文織彩返璧泛龍舟煩氣風癡副倅溉導高牆華歲回磴揮發獲悉迦陵檢遏勦絶兒街坊四鄰積居激貪厲俗口谀匡壁狂妄了亮曆國銮辂痲瘋摸挲旁佐盤絞仆使蒲越嗛約輕歌曼舞侵毀齊物論诎意人徒如是設警時趣訟愬撻架探照燈梯亂銅石抟風箨冠微渦下襯纖翮戲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