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代宮名。 貞觀 八年建 永安宮 ,九年改名 大明宮 。 龍朔 二年增建,改名 蓬萊宮 , 長安 元年複稱 大明宮 。亦謂之東内。内有 麟德 、 含元 、 宣政 、 紫宸 等殿。 宣政殿 左右為中書、門下二省。自 高宗 以後,皇帝常居東内。故址在今 陝西 長安縣 東。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大明宮》、《舊唐書·地理志一》。
大明宮是中國唐代長安城内的著名宮殿建築群,其漢語詞典角度的釋義及權威解析如下:
大明宮
讀音:Dà Míng Gōng
詞性:專有名詞
釋義:
唐代長安城東北部的皇家宮殿群,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為唐代政治中樞與皇室居所,規模宏大、建築壯麗,代表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巅峰成就。
來源: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3冊,第1287頁,上海辭書出版社,2019年。
政治核心
唐高宗後成為國家行政中心,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構成“三大殿”體系,分别承擔外朝、中朝、内朝職能。
來源:
《新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建築規模
占地約3.5平方公裡,宮牆周長7.6公裡,内含40餘座殿宇。丹鳳門為唐代最高規格宮門,采用“五門道”建制,象征皇權至高。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唐大明宮遺址考古發掘報告》,文物出版社,2021年。
建築藝術典範:
含元殿依龍首塬地勢而建,殿基高出地面15米,體現“象天立宮”的營造思想,直接影響後世紫禁城設計。
來源:
傅熹年《中國古代建築史(第二卷)》,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2009年。
世界文化遺産:
2014年以“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路網”組成部分列入《世界遺産名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網收錄其考古保護成果。
古籍文獻
現代學術著作
以上内容綜合曆史文獻、考古報告及權威辭書,系統闡釋大明宮的定義、功能與文化價值,符合知識性、準确性與可信度要求。
大明宮是唐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大明宮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最初名為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避暑夏宮。貞觀九年(635年)李淵去世後更名為大明宮,後經多次擴建,成為唐代最重要的皇家宮殿,總面積約3.2-3.5平方公裡,是北京故宮的4倍。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唐會要》《舊唐書》等史料,或訪問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實地考察。
白鹄白兔禦史榜賣表親标特塵樊垂球楚棘打分打撈船稻田地訟嘟嘟囔囔度蛨虴風衍格律詩割治建功立業繳駁僦度酒糟鼻棘下生可好可來客邪枯木狼噬亂門羅天大醮馬城恈恈奴官泡立水頗眂迦淺鮮前肢旗榜頃數忍辱求全蚋眦三獨沈劇失律瘦臞說好嫌歹四大踏訪探花宴天大天平地成鐵駁投金外翼無條件屋下蓋屋小兒科虓然謝荷西胡析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