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宮的意思、大明宮的詳細解釋
大明宮的解釋
唐 代宮名。 貞觀 八年建 永安宮 ,九年改名 大明宮 。 龍朔 二年增建,改名 蓬萊宮 , 長安 元年複稱 大明宮 。亦謂之東内。内有 麟德 、 含元 、 宣政 、 紫宸 等殿。 宣政殿 左右為中書、門下二省。自 高宗 以後,皇帝常居東内。故址在今 陝西 長安縣 東。參閱 宋 王溥 《唐會要·大明宮》、《舊唐書·地理志一》。
詞語分解
- 大的解釋 大 à 指面積、體積、容量、數量、強度、力量超過一般或超過所比較的對象,與“小”相對:大廳。大政。大氣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對比:這間房有那間兩個大。 規模廣,程度深,性質重要:大局。大衆
- 明宮的解釋 指神祠。 唐 韓愈 《南海神廟碑》:“故明宮齋廬,上雨旁風,無所蓋障。” 元 李治 《敬齋古今黈》卷七:“﹝神祠﹞名之清宮者,謂清浄之宮也。而亦得以為明宮……蓋明宮則神明之所宅。”
網絡擴展解釋
大明宮是唐代規模最大的宮殿建築群,也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解釋
大明宮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最初名為永安宮,是李世民為太上皇李淵修建的避暑夏宮。貞觀九年(635年)李淵去世後更名為大明宮,後經多次擴建,成為唐代最重要的皇家宮殿,總面積約3.2-3.5平方公裡,是北京故宮的4倍。
二、曆史沿革
- 初建與改名:634年動工,635年因李淵去世停工;662年唐高宗因太極宮潮濕患病,下令大規模擴建,更名為蓬萊宮,後複名大明宮。
- 功能轉變:自唐高宗起,成為唐朝政治中心,先後有17位皇帝在此理政,曆時234年。
- 毀廢:曆經黃巢起義、李茂貞兵亂等多次戰火,最終于904年徹底廢棄。
三、建築規模與布局
- 前朝内庭:分為前朝(含元殿、宣政殿等)處理朝政,内庭(麟德殿、太液池等)用于居住宴遊。
- 标志性建築:
- 含元殿:舉行大朝會的正殿,王維詩句“九天阊阖開宮殿”即描繪其盛景。
- 麟德殿:宴會與接見外賓場所,武則天曾在此宴請日本遣唐使。
四、曆史意義
- 政治象征:代表唐代鼎盛時期的國力與建築藝術成就。
- 文化影響:名稱源自《詩經·大雅》,寓意“文王武王明德廣大”,體現統治者以周王為楷模的政治理想。
- 考古價值:遺址保存較完整,1961年被列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相關曆史事件
- 黃巢稱帝:880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在含元殿舉行即位典禮,建立“大齊”政權。
- 三次劫難:880年黃巢之亂、896年李茂貞焚毀、904年朱全忠徹底廢毀。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參考《唐會要》《舊唐書》等史料,或訪問西安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實地考察。
網絡擴展解釋二
《大明宮》是由三個漢字組成的詞語。下面我來逐一解釋和讨論各個方面。
1. 意思:《大明宮》指的是古代中國唐朝時期的皇宮,位于今天的陝西省西安市。大明宮是唐朝的皇家宮殿,也是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被認為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的典範。
2. 拆分部首和筆畫:《大明宮》的第一個字是"大",它的部首是"大"字頭,有3個筆畫;第二個字是"明",它的部首是"日"字旁,有8個筆畫;第三個字是"宮",它的部首是"宀"字旁,有6個筆畫。
3. 來源:《大明宮》這個詞來源于漢字的意義和曆史。"大"字意指寬廣、遼闊,表達了皇宮的巨大規模;"明"字則有光明、輝煌的意思,傳達了皇宮的輝煌和文化繁榮;"宮"字表示宮殿、宮室。
4. 繁體:《大明宮》在繁體中仍然保持相同的寫法。
5.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字形可能略有差異,但整體結構和含義與現代寫法基本相同。
6. 例句:在唐朝,大明宮是皇帝居住和辦公的地方,它是由許多華麗的建築組成的。
7. 組詞、近義詞、反義詞:《大明宮》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如《大明皇宮》、《大明宮遺址》等。近義詞可以是《皇宮》、《禁宮》等,而反義詞則可能是《府邸》、《民居》等。
這就是關于《大明宮》這個詞的解釋和其他相關信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