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宫的意思、大明宫的详细解释
大明宫的解释
唐 代宫名。 贞观 八年建 永安宫 ,九年改名 大明宫 。 龙朔 二年增建,改名 蓬莱宫 , 长安 元年复称 大明宫 。亦谓之东内。内有 麟德 、 含元 、 宣政 、 紫宸 等殿。 宣政殿 左右为中书、门下二省。自 高宗 以后,皇帝常居东内。故址在今 陕西 长安县 东。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大明宫》、《旧唐书·地理志一》。
词语分解
- 大的解释 大 à 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与“小”相对:大厅。大政。大气候。夜郎自大。大腹便便。 指大小的对比:这间房有那间两个大。 规模广,程度深,性质重要:大局。大众
- 明宫的解释 指神祠。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故明宫斋庐,上雨旁风,无所盖障。” 元 李治 《敬斋古今黈》卷七:“﹝神祠﹞名之清宫者,谓清浄之宫也。而亦得以为明宫……盖明宫则神明之所宅。”
网络扩展解释
大明宫是唐代规模最大的宫殿建筑群,也是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国家象征。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解释
大明宫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最初名为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修建的避暑夏宫。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去世后更名为大明宫,后经多次扩建,成为唐代最重要的皇家宫殿,总面积约3.2-3.5平方公里,是北京故宫的4倍。
二、历史沿革
- 初建与改名:634年动工,635年因李渊去世停工;662年唐高宗因太极宫潮湿患病,下令大规模扩建,更名为蓬莱宫,后复名大明宫。
- 功能转变:自唐高宗起,成为唐朝政治中心,先后有17位皇帝在此理政,历时234年。
- 毁废:历经黄巢起义、李茂贞兵乱等多次战火,最终于904年彻底废弃。
三、建筑规模与布局
- 前朝内庭:分为前朝(含元殿、宣政殿等)处理朝政,内庭(麟德殿、太液池等)用于居住宴游。
- 标志性建筑:
- 含元殿:举行大朝会的正殿,王维诗句“九天阊阖开宫殿”即描绘其盛景。
- 麟德殿:宴会与接见外宾场所,武则天曾在此宴请日本遣唐使。
四、历史意义
- 政治象征:代表唐代鼎盛时期的国力与建筑艺术成就。
- 文化影响:名称源自《诗经·大雅》,寓意“文王武王明德广大”,体现统治者以周王为楷模的政治理想。
- 考古价值:遗址保存较完整,1961年被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相关历史事件
- 黄巢称帝:880年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在含元殿举行即位典礼,建立“大齐”政权。
- 三次劫难:880年黄巢之乱、896年李茂贞焚毁、904年朱全忠彻底废毁。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唐会要》《旧唐书》等史料,或访问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实地考察。
网络扩展解释二
《大明宫》是由三个汉字组成的词语。下面我来逐一解释和讨论各个方面。
1. 意思:《大明宫》指的是古代中国唐朝时期的皇宫,位于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大明宫是唐朝的皇家宫殿,也是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典范。
2. 拆分部首和笔画:《大明宫》的第一个字是"大",它的部首是"大"字头,有3个笔画;第二个字是"明",它的部首是"日"字旁,有8个笔画;第三个字是"宫",它的部首是"宀"字旁,有6个笔画。
3. 来源:《大明宫》这个词来源于汉字的意义和历史。"大"字意指宽广、辽阔,表达了皇宫的巨大规模;"明"字则有光明、辉煌的意思,传达了皇宫的辉煌和文化繁荣;"宫"字表示宫殿、宫室。
4. 繁体:《大明宫》在繁体中仍然保持相同的写法。
5.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字形可能略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含义与现代写法基本相同。
6. 例句:在唐朝,大明宫是皇帝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它是由许多华丽的建筑组成的。
7. 组词、近义词、反义词:《大明宫》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如《大明皇宫》、《大明宫遗址》等。近义词可以是《皇宫》、《禁宫》等,而反义词则可能是《府邸》、《民居》等。
这就是关于《大明宫》这个词的解释和其他相关信息。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班劳碧简叉蔟产气谄诉儳言斥去充馁楮墨春旆蛋羹倒颠彫瘁泛驾封畺缚虎魧子好人家嘿尔黄姜姜皇孙讲核嘉植惊险片敬职进索眷慕峻阀峻特酷愤剌步陵署李唐路室眉毛萌孽面坯儿明胶木渎褭骖孽冤劈叉品臣迫近青稞麦琼膏邛竹山三鹿为奔上叶升迁桥汤壶唐肆曈曚为难五交嫺熟先下手为强险症携养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