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半印。古代下級官吏所用。 漢 揚雄 《法言·孝至》:“由其德, 舜 禹 受天下不為泰;不由其德,五兩之綸、半通之銅亦泰矣。” 李軌 注:“五兩之綸半通之銅皆有秩嗇夫之印綬,印綬之微者也。”《後漢書·仲長統傳》:“身無半通青綸之命,而竊三辰龍章之服;不為編戶一伍之長,而有千室名邑之役。” 李賢 注引《十三州志》:“有秩、嗇夫,得假半章印。”參見“ 半印 ”。
“半通”的漢語釋義
一、本義解析
“半通”指不完整、不徹底的通行狀态,原特指古代低級官吏所用印信形制。《漢語大詞典》釋為“半通之印”,指長方形官印(正方官印的一半),象征職位卑微。如漢代制度規定,基層官吏如“啬夫”等用半通印,《後漢書·仲長統傳》載“身無半通青綸之命”,即形容未獲官職。
二、引申含義
因半通印為低級官吏專屬,故引申指身份卑微或未達顯貴。王充《論衡·别通》以“半通之印”對比“通人之箧”,喻學識淺薄。
現代漢語中,“半通”可形容事物僅部分通暢或理解不徹底。如“半通之路”指未完全貫通的路徑,“半通文墨”謂文化水平有限。
三、文化内涵
“半通”承載古代等級制度印記,反映“印绶制度”對社會身份的規範。其演變體現語言與社會變遷的關聯——從具體官印形制,泛化為對地位、能力的隱喻。
權威參考來源
“半通”一詞的含義可從古代和現代兩個維度解釋,具體如下:
核心解釋:指古代下級官吏使用的半印,象征較低官職或權力。
核心解釋:形容對某一領域知識或技能掌握不全面、不精通的狀态。
宋代葛勝仲《水調歌頭》中“豈待半通銅”,以“半通”暗喻官職卑微;唐代陸龜蒙詩句“斷簡遺編一半通”則借指學問未臻完善()。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官制或詞語演變,可查閱《法言》《後漢書》等文獻原文。
百足褊隘髀肉超前絶後誠純稱斤約兩稱名道姓匆猝粗誦大而無當打勤颠連低人多行不義必自斃發歪圪垯羹藜狗頭軍師孤孱谷呱呱韓盧逐逡焦燎敬謹救過不贍迹相口含天憲剌八麗藏理官理樂流動露告率勵憫谏磨骨目眩頭暈南庫腦性攀柏仆僵輕才好施青連契義全行曲心潤色先生啬人生公說法失饪收責殊間抒思縮竄天陷銅鏡筒子斤鬥徒孫匣劍帷燈相湊謝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