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泮的意思、待泮的詳細解釋
待泮的解釋
亦作“ 待伴 ”。謂冰雪未融化。 唐 韋應物 《酬韓質舟行阻凍》詩:“寒苦彌時節,待泮豈所能。” 宋 蔡絛 《西清詩話·王君玉詩》:“ 君玉 嘗曰:‘詩家不妨間用俗語,尤見工夫。雪未消者,俗謂之待伴。如雲:待伴不禁鴛瓦冷,羞明常怯玉鈎寒。待伴、羞明皆俗語。’”
詞語分解
- 待的解釋 待 à 等,等候:待到。待旦。拭目以待。 以某種态度或行為加之于人或事物:對待。招待。待遇。待人接物。 将,要(古典戲曲小說和現代某些方言的用法):正待出門,有人來了。 待 ā 停留,逗留,遲延:你
- 泮的解釋 泮 à 散,解:冰泮。泮渙(融解,分散)。 〔泮池〕古代學宮前的水池。 〔泮宮〕古代的學校。 〔泮汗〕水廣大的樣子。 姓。 筆畫數:; 部首:氵;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待泮”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自然現象及人的行為相關,主要包含以下詳細解釋:
-
基本釋義:等待冰融化
- “泮” (pàn) 的本義是冰融化、溶解。《說文解字》釋“泮”為“分也”,段玉裁注:“冰釋則渙然流散,故曰分。” 因此,“待泮”直譯為“等待冰融化”或“等待解凍”。這描繪了一種在寒冬或初春時節,人們或事物等待氣溫回升、冰雪消融的自然狀态。
-
典故出處與詩意運用
-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是《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士如歸妻,迨冰未泮。” 這裡的“迨冰未泮”意為“趁着冰還未融化(的時候)”。漢代鄭玄箋注:“歸妻,使之來歸于己,謂請期也。冰未散,正月中以前也,二月可以昏矣。” 意指古代男子應趕在冰融化之前(即正月内)完成迎娶的禮儀程式,二月才是正式婚配的時節。
- 在這句詩中,“泮”指冰融化,“未泮”即冰未化,“待泮”的意境與此緊密相關,蘊含着一種在特定時節(冰将化未化之際)的等待或期盼。
-
比喻義:等待時機、困境解除或事物轉變
- 由“等待冰融化”這一具體意象引申開來,“待泮”常被賦予比喻意義:
- 等待時機成熟: 如同等待寒冬過去、暖春到來,冰自然消融一樣,比喻耐心等待有利條件出現或事情出現轉機。
- 等待困境解除: 将困境、僵局或阻礙比喻為“冰”,而“待泮”則表達了期待這些不利因素消散、局面好轉的願望。
- 等待事物轉變: 可以指等待某種狀态(如冷漠、隔閡)像冰一樣融化,恢複溫暖或通暢。
-
文化背景與象征
- 在古代農耕社會,冰雪消融标志着嚴冬結束、萬物複蘇的春季來臨,是開始新一年耕作的重要時令節點。“待泮”不僅是對自然節律變化的觀察,也蘊含着古人對生命循環、希望與新生的樸素認知。在文學作品中,它常被用來渲染一種靜候變化、充滿期待的氛圍。
-
現代使用
- “待泮”在現代漢語中屬于較為書面化、甚至略顯古雅的詞彙,日常口語中較少使用。它主要出現在文學創作、詩詞賞析或對古典文獻的解讀中,用以表達一種含蓄的等待狀态或營造特定的古典意境。其核心意義仍圍繞“等待消融/化解”展開。
總結來說,“待泮”一詞的核心意思是“等待冰融化”,源自《詩經》,既描繪了具體的自然現象,也常被用來比喻等待時機成熟、困境解除或事物發生轉變,承載着古人對時節更替和境遇變化的觀察與感悟。
引用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 主編)對“泮”字的釋義及“待泮”相關用法。
- 《詩經·邶風·匏有苦葉》原文及鄭玄箋注(見《毛詩正義》)。
網絡擴展解釋
“待泮”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1.基本詞義
- 本義:指冰雪尚未融化,常寫作“待伴”。其中“泮”意為融解(如《禮記》中“風冰解而凍釋,草木區萌”的“泮”即表消融)。
- 引申用法:可形容寒冷時節或事物處于未解凍的狀态,多見于古詩文。
2.文學引用
- 唐代韋應物《酬韓質舟行阻凍》中曾用“待泮豈所能”描述嚴寒中冰雪難融的困境。
- 宋代蔡絛《西清詩話》提到,“待伴”是當時俗語,指未消融的雪,詩人王君玉曾将其融入詩句,如“待伴不禁鴛瓦冷”。
3.字形與讀音
- 拼音:dài pàn(“泮”讀作pàn,與“畔”同音)。
- 注音:ㄉㄞˋ ㄆㄢˋ。
4.現代使用
- 該詞屬于古漢語詞彙,現代日常使用較少,多出現在文學賞析或古籍研究中。
如需進一步了解詩詞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韋應物詩集》或宋代詩話類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阿裡山白豹抃祝擯士博學審問不訾之器成卒丑詈穿針引線醇固蠢氣登載滴滴嗒嗒奉進止風望父業共挽鹿車寡頭政治含翠漢調二黃漢統好物黃軦惠然江沙艦隻夾帳窭困砍營攬承鐳射氣兩夏遼越柳信龍須水亂臣甪裡命臣默谏潘髩青管傾家破産饪鼎榮槁商頓上老杉鷄少文霜害水濟濟順昌之戰説事肆勤松布酥麻宿值通臂拳桐馬無牽無挂嚣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