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發杜門”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指削發為僧并閉門不出的行為,常用來形容人因逃避責任或罪責而隱居避世的狀态。其中:
該成語出自明代張溥的《五人墓碑記》,原文提到:“由是以之,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又有剪發杜門,佯狂不知所之者。”
作者借此諷刺當時權貴犯罪後通過出家、裝瘋等方式逃避懲罰的卑劣行徑,與五位義士的壯烈赴死形成鮮明對比。
該成語結構嚴謹,通過“剪發”和“杜門”雙重動作強化避世的決絕感。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曆史背景,可參考《五人墓碑記》原文。
剪發杜門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停止剪發,閉門不出。在古代,剪發被認為是一種儀式,代表着改變自己的形象和狀态。杜門則是指關起門來,不再出去。這個成語形容一個人完全隱居起來,不與外界接觸。
剪:用剪刀割斷;部首:刀(刂);筆畫:9畫。
發:頭發;部首:毛(毛);筆畫:9畫。
杜:關起來;部首:木(木);筆畫:7畫。
門:門;部首:門(門);筆畫:3畫。
《剪發杜門》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唐代詩人王之渙的《送元二十使安西》中,原文為:“剪發杜門,不系之舟。”
剪髮杜門(繁體字)
剪發杜門(古漢字寫法)
他遭受了失敗的打擊後,便剪發杜門,暫時隱居起來。
剪影、剪刀、剪紙、杜絕、杜撰、杜宅、門戶
閉門不出、隱居、離群索居
出門闖蕩、四處遊曆、外出社交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