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謂撤去琴瑟,使病者安靜,且示敬意。語本《儀禮·既夕禮》:“有疾,疾者齊,養者皆齊,徹琴瑟。”徹、撤,同。後用以稱疾病危笃或死亡。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寧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唐 皎然 《哭吳縣房聳明府》詩:“始是牽絲日,翻成撤瑟年。”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胡四姐》:“我今名列仙籍,本不應再履塵世,但感君情,特報撤瑟之期。可早處分後事,亦勿悲憂,妾當度君為鬼仙,亦無苦也。”
“撤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側重,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撤瑟(拼音:chè sè)的本義是撤去琴瑟。這一行為源自古代禮儀,當家中有人患病時,家屬會撤去琴瑟等樂器,使病者保持安靜,同時表達對病者的敬意。這一習俗最早記載于《儀禮·既夕禮》:“有疾,疾者齊,養者皆齊,徹琴瑟。”(“徹”與“撤”通假)
後逐漸引申為兩種相關含義:
部分來源(如)提到“撤瑟”可比喻“放棄娛樂、專心做事”,但此解釋未見于權威典籍或主流詞典,可能是現代引申或誤讀,需謹慎使用。
該詞多用于古代文學作品或曆史文獻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常見于對古典文本的解讀或特定修辭場合。
“撤瑟”的核心含義與疾病、死亡相關,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儀禮》原文或《漢語大詞典》等典籍。
撤瑟(chè sè)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撤”和“瑟”兩個字組成。
“撤”是一個由手和車組成的複合部首,表示手推車。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是扌和車,總共有五畫。
“瑟”是一個表示美玉的部首,也是一個獨體字,沒有拆分部首。它的總共有十三畫。
“撤瑟”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音樂樂器“瑟”。在古代,瑟是一種七弦彈奏樂器,象征着樂曲中的和諧與美妙。而“撤”字則表示将瑟從床上移開的動作。因此,“撤瑟”這個詞的意思是指撤去瑟琴,停止演奏樂曲。
在繁體字中,“撤瑟”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隻是筆畫結構略有差異。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并沒有“撤瑟”這個詞的具體寫法記錄。漢字的字形和寫法在長時間的發展過程中會發生變化,而對于一些特定的詞語,可能并沒有明确的古代寫法。
例如,在古代文獻中常用的是“戢瑟”或“恻瑟”來表達停止演奏瑟琴的意思。這些詞語的意思與“撤瑟”類似,都是指床上的瑟琴被停止演奏。
以下是一些關于“撤瑟”的例句:
1. 琴聲驟然停止,一時間寂靜無聲,仿佛整個世界都撤瑟了。
2. 老師的話讓我心痛,心中琴弦撤瑟,不複旋律的美好。
一些與“撤瑟”相關的組詞有:
1. 撤退:撤離原地,離開。
2. 瑟瑜:指琴瑟音樂的美好和諧。
一些與“撤瑟”意思相近的詞語有:
1. 停止:中斷,不再繼續進行。
2. 終止:結束,停止進行。
一些與“撤瑟”意思相反的詞語有:
1. 重啟:重新啟動,再次開始。
2. 演奏:繼續演奏,不停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