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葉互生,花黃色。種子一般呈暗紅色,可供食用及入藥。 宋 範成大 《立秋》詩序:“戴楸葉,食瓜水,吞赤小豆七粒,皆 吳 中節物也。” 明 宋應星 《天工開物·菽》:“赤小豆入藥,有奇功。”亦省稱“ 赤小 ”。 宋 範成大 《立秋》詩之二:“折枝楸葉起園瓜,赤小如珠嚥井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穀三·赤小豆》:“此則入藥用赤小者也。”
赤小豆(學名:Vigna umbellata)是豆科豇豆屬植物,漢語中亦稱為"紅小豆"或"朱豆"。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定義,赤小豆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種子暗紅色,可供食用或入藥"。
一、植物學特征 赤小豆植株高度約30-90厘米,三出複葉互生,莢果呈圓筒形,種子長橢圓形,長5-6毫米,直徑3-3.5毫米,表面暗紅色且具光澤。其種臍白色線形突起,約占種子周長的2/3,這是鑒别赤小豆與普通紅豆的重要特征。
二、藥用價值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20年版記載,赤小豆性平味甘酸,歸心、小腸經,具有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現代研究證實其富含蛋白質(約20.2g/100g)、膳食纖維(7.7g/100g)及鉀(860mg/100g)等營養成分。
三、文化内涵 《本草綱目》記載:"赤小豆,小而色赤,心之谷也",在傳統食療文化中被視為"心之谷",常用于臘八粥等節令食品。其紅色特征在中國文化中象征吉祥,常見于婚慶禮儀中的五谷配伍。
四、應用範疇 根據農業農村部《中國農作物遺傳資源目錄》,赤小豆在我國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地區,既可作糧食作物栽培,也可作為藥材種植。其豆沙制品在食品工業中具有重要地位,年加工量約占總産量的60%。
赤小豆是豆科植物赤小豆(Vigna umbellata)或赤豆(Vigna angularis)的幹燥成熟種子,既是傳統中藥材,也是常見食用豆類。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赤小豆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别名紅小豆、赤豆、飯豆,古稱“小菽”“赤菽”。根據《中國藥典》,其基源包括赤小豆和赤豆兩種植物,均具有藥用價值。
性味歸經:甘、酸,平;歸心、小腸經。
功效與應用:
主産于浙江、江西、湖南、兩廣等地,秋季莢果成熟時采收,曬幹後去雜質入藥。
赤小豆常被誤認為紅豆,但二者有别:
含蛋白質、維生素B/C、鈣、鐵等,可煮粥、煲湯或制餡。注意需煮熟食用,避免生用引起消化不良。
如需更全面的種植或臨床研究信息,可參考《中國藥典》及中醫藥典籍。
愛着坳窊白見頒揚飽載辨智冰囊嬖孽賓至如歸纏攪蟬翼羅陳列室持勢蠢寶初事镩子矬陋點籍東怨西怒耑緒峨峨湯湯鄂君舟扼捥發財蜂鈴馮循改窆趕任務矜寡歸塗橫吹畫寝驚噪舊貫抗越寬嚴窺矙零光片羽林箐籠竹麻沸賣客忙急面筋潘文樂旨翩連魌頭求賢下士取撮上覆扇月賒欠痛恻威燀先端香海詳試先行官仙鎮消化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