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遁逃的意思、遁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遁逃的解释

[run away] 逃走;逃避

仓皇遁逃

遁逃山中

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资治通鉴》

详细解释

亦作“ 遁迯 ”。亦作“遯逃”。亦作“遯迯”。犹逃走。《荀子·成相》:“主之孽,谗人达,贤能遁逃国乃蹷。”《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臣得罪於 秦 ,惧而遯逃,无所容跡。” 汉 焦赣 《易林·大壮之未济》:“背室弃家,遁迯出走。” 清 陈维崧 《金明池·丙辰秋日书事》词:“瘦巷空壕风萧瑟,儘堂燕幕乌遯迯无术。” 杨沫 《青春之歌》第二部第十八章:“几个穿黑衣服的彪形大汉凶恶地盯着她,好像怕这个犯人遁逃似的。”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遁逃”的汉语词典释义详解

“遁逃”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复合词,由“遁”与“逃”两个动词性语素并列构成,核心含义指为躲避灾祸、追捕或责任而隐秘逃离。以下从权威词典释义、语素分析、用法特征三方面展开详解:


一、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为:“逃跑;逃避。”

    例证引《荀子·王制》:“遁逃之事,不足为谋。” 指暗中逃离的行为不可作为策略。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12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强调其隐含的“隐蔽性”:“暗中逃走,潜逃。”

    例证引《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乘其骏马,遁逃至乌江。” 突显仓促隐匿的逃亡状态。

    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3.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释义更侧重现代用法:“为躲避而逃走”,如“罪犯遁逃无踪”。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二、语素解析与词义特征


三、典型用法与语境

  1. 历史文献用例:

    • 《汉书·匈奴传》:“单于遁逃,漠北无王庭。” (指单于隐蔽撤离)
    • 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诗中虽未直用“遁逃”,但战乱导致的逃亡场景与之呼应。
  2. 现代语境延伸:

    • 法律领域:形容嫌疑人潜逃,如“案发后主犯遁逃境外”。
    • 文学修辞:喻指逃避现实责任,如“他遁逃至虚拟世界,回避现实压力”。

四、近义词辨析

词语 核心差异 例句
逃亡 侧重“流亡过程”,时间跨度长 战乱中全家逃亡异乡。
潜逃 强调“秘密性”,多用于犯罪 贪污犯潜逃至邻国。
遁逃 兼具“隐蔽+紧迫”,文言色彩浓 敌军溃败,主将连夜遁逃。

结论:“遁逃”作为古汉语遗留的书面语词,凝结了“隐蔽脱离险境”的行为意象,其权威释义及用例可溯至《史记》《荀子》等经典,现代语境中仍用于法律、文学等领域,体现汉语词汇的历史延续性。

网络扩展解释

“遁逃”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一、基本含义

“遁逃”由动词“遁”和“逃”组合而成,读音为dùn táo,基本含义为逃避、逃脱,尤其指因恐惧或不愿面对困境而隐藏行踪的逃跑。例如《资治通鉴》中“英雄无用武之地,故豫州遁逃至此”,即描述刘备因局势不利而避走。

二、使用场景

  1. 逃避现实或责任:如“镇戌溃而土崩,君臣相顾而穷迫,父子乃谋乎遁逃”;
  2. 描述仓皇逃离:如“仓皇遁逃”“遁逃山中”;
  3. 文学或历史语境:常见于古诗词或史书,如卢纶《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三、延伸解析

四、典型例句

  1. 秋分到,失败遁逃,吉祥如意拥抱。(节日祝福);
  2.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遁逃而不敢进。(《过秦论》)。

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引用,可参考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或汉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滥阿特拉斯颁衣北扉敝裘博辩逞笔重山复岭冲要纯美出涕大箛登阶簟竹遁神防衞刚硬沟满壕平故失狠酒恍若户帐箭头检约急带阶荣棘茧金刚砂酒杯藤极写开哄恪居卤味马餹摩尔多瓦喃喃自语拈花惹草颇险啓丐轻艓情味虬髯翁趣味禳祷三千水烧焰儿升舆事假寿司耍泼四之日速忙筳卜通连屠母婠妠顽砖下节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