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齊刀的意思、齊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齊刀的解釋

刀币的一種。 戰國 時 齊國 的錢币,狀如刀形。按币面文字的數目可分為三字刀、四字刀和六字刀等,其中第一字均為“齊”字,指 齊城 ,即 齊 首都 臨淄 ,故名。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齊刀是中國古代春秋戰國時期齊國鑄造并流通的一種青銅刀币,因形似刀削且鑄有“齊”字而得名,是先秦貨币體系中的重要代表。以下從形制、曆史背景及文化價值三方面進行詳細解釋:


一、形制特征

  1. 基本形态

    齊刀整體呈弧形,由刀首(尖鋒)、刀身(主體)、刀柄(細長柱狀)及刀環(圓形環扣)四部分構成。刀身鑄有銘文,常見類型包括:

    • “齊法化”(“法化”意為标準貨币)
    • “齊返邦長法化”(紀念齊襄王返國)
    • “節墨之法化”(節墨即即墨,地方鑄币) 其長度約17-19厘米,重約40-60克,材質為青銅,表面多覆蓋綠鏽。
  2. 銘文與工藝

    刀面文字為典型的齊國大篆,筆畫粗犷有力,體現了齊國青銅鑄造的高超技術。刀背常刻有“↑”“◆”等符號,或數字“一”“二”,可能代表鑄造批次或地域标記。


二、曆史與經濟背景

  1. 流通時間與範圍

    齊刀主要流通于春秋晚期至戰國時期(約公元前4-3世紀),以齊國都城臨淄為中心,覆蓋今山東半島及周邊諸侯國。作為區域性主流貨币,其發行标志着齊國商品經濟的繁榮。

  2. 貨币功能演變

    早期齊刀為實用工具(刀削)演變而來,後成為信用貨币。戰國時齊國推行“刀布并行”制度,齊刀與布币共存,但因價值較高(一枚齊刀可兌換多枚小錢),多用于大宗貿易。


三、文化價值與考古意義

  1. 文字與史料價值

    齊刀銘文是研究齊國文字演變、地名(如“即墨”“安陽”)及經濟政策的一手史料。例如“齊返邦長法化”印證了《史記》中齊襄王複國的史實。

  2. 先秦貨币體系代表

    齊刀與趙國的“直刀”、燕國的“尖首刀”并稱“刀币三大系”,其形制差異反映了戰國諸侯國的經濟獨立性。齊國憑借強大的國力,使齊刀成為刀币中鑄造最精、流通最廣的品類。

  3. 現代考古發現

    山東臨淄、青州等地多次出土齊刀窖藏,如1960年濟南出土的“齊法化”刀币(現藏山東博物館),為研究齊國貨币經濟提供了實物依據。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齊刀是戰國時期齊國鑄造并流通的刀形貨币,具有鮮明的曆史特征和文化價值。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定義與形制

齊刀屬于刀币的一種,因形似刀具而得名。其基本特征為尖首、弧背、凹刃,末端帶有圓環,刀面及背部鑄有文字或紋飾。齊刀以厚大精美著稱,長度約17厘米,重量多在46克左右,部分早期刀币可達53.5克。


二、分類與銘文特點

根據刀面文字數量,齊刀可分為:

  1. 三字刀:如“齊法化”(“法化”意為标準貨币);
  2. 四字刀:如“齊之法化”;
  3. 六字刀:如“齊造邦長法化”(或釋讀為“齊返邦長法化”),是田氏代齊或齊襄王返都臨淄的紀念币,存世極罕。

所有齊刀首字均為“齊”,指代齊國都城臨淄(今山東淄博)。


三、曆史背景


四、制作工藝與流通價值


如需進一步了解齊刀的具體形制演變或考古發現,可參考、7、10的詳細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白酦本法璧聯冰糖壁塞逼夜部例纏擾持己怆囊純氣寸飙倒座洞蜒敦整惡哏哏厄抑放失肥辭富父挂壁孤月漢祖和域後門壞胎齎發經濟作物靳惜具有類地行星祿祿門下史年鑒濃圈密點朋挻平午傾箱倒箧人術三支比量掃穴擒渠賞私繕裔十樣景絲氂四詩俗解宿齋鐵簾踢皮球頭胎推本佗日亡國之音王實甫文案握蛇五牲相俪消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