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二千石的意思、二千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二千石的解釋

漢 制,郡守俸祿為二千石,即月俸百二十斛。世因稱郡守為“二千石”。《史記·孝文本紀》:“臣謹請(與) 陰安侯 列侯 頃王後 與 瑯玡王 、宗室、大臣、列侯、吏二千石議。”《漢書·循吏傳序》:“庶民所以安其田裡而亡歎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訟理也。與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顔師古 注:“謂郡守、諸侯相。” 晉 葛洪 《西京雜記》卷一:“京師大水,祭山川以止雨,丞相、禦史、二千石禱祠如求雨灋。” 宋 宋□ 《新編分門古今類事·文翁擲斧》:“ 翁 呪曰:“吾得二千石,斧當著此。”因擲之,正中所欲處。後果為 蜀郡 太守。”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二千石”是中國古代官員俸祿等級的專稱,源自漢代官制體系中的秩祿劃分。該稱謂中的“石”為容量單位(音同“擔”),表示官員每年可獲得的糧食數量,實際代指職位品級。具體表現為:

  1. 等級劃分

    漢代将官員分為三等:中二千石(如九卿)、真二千石(如諸侯國相)、二千石(如郡守)。其中“二千石”對應年俸1200斛谷物,屬于地方高級行政長官的待遇标準。

  2. 職能範圍

    擁有此俸祿的官員通常主管郡國政務,如郡守需管轄民生、司法與軍事,《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郡守掌治其郡,秩二千石”。唐代以後逐漸演變為刺史、節度使等職的品階參照。

  3. 曆史演變

    魏晉至明清時期,俸祿制度改為以銀錢為主,但“二千石”仍作為官職品級的代稱沿用,如《文獻通考·職官考》中提及宋代以“二千石”類比四品至五品官員待遇。

網絡擴展解釋

“二千石”是漢代官職俸祿等級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具體解釋如下:

一、核心定義

“二千石”最初指漢代官員的俸祿标準,即月俸一百二十斛(約合今60公斤)。這一俸祿等級成為郡守(太守)的代稱,因其俸祿正為二千石,故常以俸祿代指官職。

二、分類與等級

漢代俸祿制度中,“二千石”分為不同等級:

三、曆史背景與應用

  1. 職能範圍:郡守作為地方最高行政長官,負責一郡政務、司法與民生,如《漢書》記載“與我共治者,其唯良二千石乎”。
  2. 制度演變:漢武帝時期強化中央集權,郡守地位愈發重要;至漢成帝時,刺史改稱州牧,俸祿亦為二千石。

四、文學與曆史文獻用例

五、延伸含義

後世将“二千石”作為能力與地位的象征,形容人才出衆或權責重大,如“白日繡衣榮羨”(《後漢書》用例)。

如需進一步了解漢代官職體系或具體曆史案例,可參考《漢書·百官公卿表》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愛情别第兵略賓婚博文約禮超隽陳俗崇牙蠢蝡湊拍登崇點陣豆醬法老販夫驺卒改嘴廣會好情慧能徽聲交刀叫罵借掇結聚荊歌曠日彌久棱疊廉租房獵漁臨財六弢柳跖龍虎山淪廢縷陳賣屠冒沒麻皮皴馬蹄刀炰燖偏頭痛毗補遒越去邪塞門省頭香沈熟懾屈守行思所逐之拓提徒取瓦當痿蹷韋褲翔骞憸滑鮮氣顯賞希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