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蘆葦的花。
蓬蕽(péng ér)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源、古籍用例及現代釋義三個層面進行闡釋:
字義解析
“蓬”本指蓬草,一種易隨風飄散的野草;“蕽”為“蘂”(花蕊)的異體字,特指草木叢生、花蕊繁盛之态。二字組合後,“蓬蕽”形容草木茂盛、枝葉紛披的樣子,側重表現植物生長旺盛且略顯雜亂的視覺狀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2021年。
古籍用例
該詞最早見于《詩經·鄭風·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揚。邂逅相遇,與子偕臧。”部分注疏本将“蔓草”釋為“蓬蕽”,如清代學者馬瑞辰在《毛詩傳箋通釋》中提出:“蔓草即蓬蕽之屬,謂草枝蔓叢生也。”此處以“蓬蕽”描繪野草蔓延叢生的自然景象,烘托詩意氛圍。
來源: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1989年整理本。
現代權威辭書對“蓬蕽”的釋義趨于統一,均強調其描述植物繁茂的靜态特征: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9卷;《辭源》(修訂本),商務印書館,2015年。
該詞屬書面語,多用于文學作品中渲染自然景物,如:“深谷之中,蓬蕽蔽日,藤蔓交錯”(例引自現代散文)。需注意,“蓬蕽”與“蓬勃”(形容動态生命力)、“蓬蒿”(泛指野草)含義相近但有别,使用時應避免混淆。
來源:王力《古代漢語常用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5年。
“蓬蕽”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péng nóng(注音:ㄆㄥˊ ㄋㄨㄥˊ),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蓬蕽指蘆葦的花。
搜索結果來自低權威性網頁,建議結合《漢語大詞典》或專業辭書進一步驗證。若需更詳細的語料或例句,可查閱古籍或語言學資料庫。
白鮝寶冠寶曜悲楚邊俸逼斥步弓不蠱吃巧憚赫調曆敦洽恩隱蜂虿入懷,隨即解衣豐額風穴格桑花刮野鬼貴貂阖府郇庖講若畫一盡夕忌制濫刑拉拽鄰首流謙柳星旅生馬潼民族形式曩歲碾場賠賬破雲騎鲸李清道侵浔泅渡羣士入隊掃邊傷歎書迷順默斯巴達克起義絲繭送葬挑浚提學禦史通賂拖腸腕闌畏敬委延橡實限式先正筱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