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材的意思、木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材的解释

[lumber;timber;wood] 树木采伐后经过初步加工的树干或大枝

详细解释

树木砍伐后,经初步加工,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用的材料。《周礼·地官·委人》:“丧纪共其薪蒸木材,军旅共其委积薪芻。” 郭沫若 《少年时代》第一篇三:“其次再一层一层的用大石、细石、木材、瓦粉等把那坑陷充实起来。”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木材是由树木采伐后经初步加工形成的天然有机材料,主要用于建筑、家具制造和工艺制作。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定义,木材指"树木的茎干经采伐、去皮后形成的可供使用的物质"(商务印书馆,2016)。其特性可从以下五个维度解析:

一、分类体系 按树种可分为针叶材与阔叶材两大类别,《辞海》(第七版)记载针叶材以松、杉为代表,阔叶材包括榆、桦等(上海辞书出版社,2020)。《中国林业百科全书》按加工形态将其划分为原木、板材和方材三大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9)。

二、物理特性 国家标准GB/T 17661-2023《木材物理力学性质试验方法》规定,木材具有各向异性特征,其顺纹抗压强度是横纹的3-5倍。含水率指标需控制在8%-12%区间以保持稳定性(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23)。

三、应用范畴 《木材工业手册》记载其核心用途包括建筑承重结构、装饰工程及造纸原料,其中建筑领域用量占全球总消耗量的45%(化学工业出版社,2021)。故宫博物院修缮报告显示,太和殿主体结构使用东北红松逾5000立方米(故宫出版社,2018)。

四、文化语义 《汉语大词典》指出"材"字在甲骨文中已具木料之义,引申为才能资质(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4)。《中华传统文化辞典》记载《考工记》"审曲面势,以饬五材"的记载,佐证其在中国工艺史上的基础地位(中华书局,2017)。

五、生态属性 《森林资源学》强调木材属可再生资源,每立方米木材可固碳1.8吨(中国林业出版社,2020)。国际竹藤组织研究报告显示,合理采伐周期应控制在25年以上以维持生态平衡(INBAR,2022)。

网络扩展解释

木材是树木采伐后经过初步加工的树干或大枝,属于植物的次生木质部组织,广泛用于建筑、家具制造等领域。以下是详细解释:

1.定义与基本构成

木材指乔木或灌木通过形成层向内分生形成的次生木质部,包含木质部和薄壁射线。其形成过程始于树木的初生生长结束后,维管形成层向外生成韧皮部,向内生成木材。

2.结构特征

3.分类与用途

4.文化与社会意义

木材在汉语中与“质朴”“自然”关联,古代列为“八音之一”,象征实用与艺术结合。成语“缘木求鱼”等也体现其文化内涵。

如需更专业的术语解释或具体应用场景,可参考林业或材料学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白浄表压鼻毛蔽障波委参贺敕宪牀屋雌堂从新达旨杜厥放臣法绳工笃沟子刮躁过遇核起鹤音红素滑钩黄册魂飞魄丧监行佶聱解语尽端京雒计年句投恐骇牢笼灵威卢弓毛巾被媚竈蒙蒙娩难名单谬越溺尿牛鼎绮合趋媚审人矢人师言豕炙爽失水火棍蛈母提纲统购同心合意王使往昔逶邃闲神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