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e neither friendly nor aloof;maintain a lukewarm relationship;keep sb.at arm’s length] 像靠近,又像離開。形容對人的态度保持一定分寸,不遠不近。也形容兩事物間的關系不明确,難以捉摸
若即若離,令人不知道講起來應該怎樣拉在一處。——魯迅《高老夫子》
亦作“ 若離若即 ”。1.形容人與人之間關系不密切或保持一定的距離。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十:“大抵總憲戇直淩人,嶽嶽觥觥,朝士必多未滿,而與 和相 若離若即,又未嘗不稍歛其鋒棱,一時衆口詆諆,遂有師相門生之謗。”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後生在後邊跟隨,若即若離,并不言語。”
(2).形容事物含混不清。 魯迅 《三閑集·匪筆三篇》:“這種拉扯牽連,若即若離的思想,自己也覺得近乎刻薄,--但是,由它去罷,好在‘開審’時總會結帳的。” 沙汀 《淘金記》二六:“那個早晨怕于承認的若即若離的真像,現在已經明确起來。” 姚雪垠 《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六章:“自來籤上的詩句,多半是若即若離,在似可解與似不可解之間。”
“若即若離”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ruò jí ruò lí”,其核心含義是形容人與人、事物之間保持一種既不完全親近又不徹底疏遠的微妙狀态。以下是詳細解釋:
這一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中庸之道”的處世哲學,強調在親近與疏離之間尋求動态平衡,避免極端化的人際互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學作品中的用例或近義詞辨析,可參考上述标注的來源網頁。
《若即若離》是一個成語,意思是關系雖然存在,但卻既近又遠,如隔靴搔癢。
《若即若離》的偏旁部首是若(艹),它由3個筆畫構成。
《若即若離》最早出現在《左傳·哀公十一年》一文中,形容兩個人關系的親疏近乎相等。後來逐漸引申為形容兩個事物的關系或态度的模糊不定。
《若即若離》的繁體為「若即若離」。
《若即若離》的古時候漢字寫法為「若即若去」。
他們之間的關系若即若離,讓人摸不清他們到底是朋友還是情侶。
近義詞:若有若無、近而遠之
反義詞:親密無間、遠離情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