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鬥栱的意思、鬥栱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鬥栱的解釋

見“ 鬥拱 ”。


亦作“鬭栱”。見“ 鬥拱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鬥栱(dǒu gǒng),是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築中特有的構件組合,位于柱頂、額枋與屋頂之間,兼具結構承重與裝飾作用。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權威解析:


一、字義分解

  1. 指方形木塊,形似古代量器“鬥”,位于栱的下方或節點處,起承托連接作用。《漢語大詞典》定義為:“柱上承托棟梁的方木。”

  2. 指弓形肘木,兩端常雕作曲線,橫向穿插于鬥之間。《中國古代建築辭典》解釋:“栱為矩形短木,兩端作卷殺,橫向承重。”


二、結構組成

鬥栱由鬥、栱、昂三類構件交叉層疊而成:


三、核心功能

  1. 力學作用

    擴大柱頭支撐面,将屋頂荷載分散傳遞至立柱,增強抗震性。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研究指出:“鬥栱結構可吸收地震能量,減少建築變形。”

  2. 建築等級象征

    鬥栱層數(踩數)體現建築規格,如故宮太和殿用十一踩,象征最高等級。

  3. 裝飾藝術

    栱端常雕鑿成菊花頭、三幅雲等紋樣,兼具美學價值(見梁思成《中國建築史》)。


四、曆史演變


五、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1994)卷7,頁1023
  2. 劉敦桢《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4)頁89-94
  3. 梁思成《清式營造則例》(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頁67-71
  4. 故宮博物院官網《鬥栱專題研究》(www.dpm.org.cn/architecture
  5. 《中國古建築木作營造技術》(馬炳堅著,科學出版社,2003)頁156-160

以上内容綜合權威典籍及建築史學界共識,完整釋義可進一步查閱引注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鬥栱是中國古代木構建築特有的結構部件,其定義、組成及功能如下:

一、定義與基本概念

鬥栱是置于檐下柱枋之上的承重構件,由鬥(方形木塊)和栱(弓形短木)組合而成,輔以昂(斜置杠杆)與枋(橫向連接木)。它既是建築力學結構的關鍵部分,也是屋頂與屋身立面的過渡元素。

二、結構組成

  1. 鬥:位于栱的兩端或層間,起支墊作用,形似量器“鬥”,分大鬥、交互鬥等類型。
  2. 栱:弓形承重短木,如華栱、泥道栱,用于延長出挑。
  3. 昂:斜置杠杆狀構件,增強屋檐外伸(常見于唐宋建築)。
  4. 枋:橫向連接木,固定鬥栱層并分散荷載。

三、分類與位置

按位置分為三類:

四、曆史與演變

鬥栱最早可追溯至戰國時期(如采桑獵壺紋樣),漢代墓阙、壁畫中已有雛形,唐宋時期發展成熟,至清代逐漸簡化裝飾性功能。

五、功能與意義

  1. 力學作用:擴大梁柱接觸面,分散屋頂荷載至立柱,增強抗震性。
  2. 美學價值:層疊的秩序感形成獨特韻律,象征中國古代建築精神。
  3. 等級标志:在宮殿、寺廟中,鬥栱層數多寡反映建築等級。

如需更深入的構件名稱解析或不同朝代形制差異,可參考權威建築文獻如《營造法式》(宋)或《工程做法則例》(清)。

别人正在浏覽...

騃童鈍夫柏梯擦擦材谞沖辰辭令錯節盤根禫制倒颠地隱多嘴奮拳扶挈甫刑撫臆鲠慰瑰詞榖桑鶴騎訇殷畫繪黃龍洞喚嬌娘換熱器金毳舊貫爵裡撅天撲地刻溪靈繹陸梁捋虎須覼舉落着貿易戰氓智明敞逆天無道前車可鑒七言律詩驅令人格化撒網喏删定曹失君摔闊牌子水電部輸悃戍堡竦削隨行夙心逃移涕泗流漣通巢頭錢王何武人下房心腹之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