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傲氣極大,不願與人接近或毫無商量的馀地。距,通“ 拒 ”。語本《孟子·告子下》:“訑訑之聲音顔色距人於千裡之外。” 嚴複 《救亡決論》:“褒衣大袖, 堯 行 舜 趨,訑訑聲顔,距人千裡。”
“距人千裡”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及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解釋如下:
指傲氣極大,不願與人接近或态度冷漠,毫無商量餘地。其中“距”通“拒”(拒絕),形容人在言行或情緒上刻意保持疏遠。
源自《孟子·告子下》:“訑訑之聲音顔色距人于千裡之外。”原指用傲慢的語氣和臉色将人推拒到千裡之外,後簡化為“距人千裡”,強調人際交往中的疏離感。
該成語多用于書面或正式語境,強調人際關系的疏遠與排斥。使用時需注意“距”與“拒”的通假關系,避免混淆寫法。
《距人千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與人相隔遙遠的距離。這個成語形象地描述了兩個人之間距離的遙遠,不僅僅是地理上的距離,還包含了情感上的距離。
成語《距人千裡》的拆分部首是“立”和“人”,其中“立”是左邊的部首,表示立起來的意思;“人”是右邊的部首,表示人的意思。
這個成語的總筆畫數是七畫。
《距人千裡》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趙世家》中的一句話:“母畏子之遠行,未嘗不距人千裡而泣也。”繁體字的寫法是「距人千裡」。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在有所不同,在古代典籍中,成語《距人千裡》的寫法可能是:“拒人千裡”或“英人千裡”,但詞義和現在的寫法相同。
他到了國外工作,與家人相距千裡,常常感到孤獨。
- 距離 - 千裡迢迢 - 毫厘之差
- 千山萬水 - 相隔千山萬水
- 近在咫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