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螟和蝗,都是食稻麥的害蟲。 前蜀 杜光庭 《中元衆修金箓齋詞》:“螟蝗水旱,無肆沴於農功,疫癘兇荒,靡非災於閭裡。” 宋 蘇轍 《超然台賦》序:“驅除螟蝗,逐捕盜賊。” 宋 陸遊 《冬暖》詩:“日憂疾疲被齊民,更畏螟蝗殘宿麥。”
“螟蝗”是漢語中一個合成詞,指兩種對農作物危害極大的害蟲——螟蟲和蝗蟲。以下是詳細解釋:
現代漢語中,“螟蝗”一詞已較少單獨使用,多拆分為“螟蟲”“蝗蟲”分指具體種類。但在曆史文獻或農業史研究中,該詞仍具研究價值。
螟蝗(míng huáng)是指昆蟲類中蛾的一種。它們體形較小,翅膀呈灰色或深褐色。螟蝗對于農作物和果樹造成嚴重的破壞,被認為是一種農業害蟲。
下面是螟蝗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蟲、禾
筆畫數目:蟲(5畫)、禾(5畫)
螟蝗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其中“螟”指的是螟蟲,而“蝗”則指的是蝗蟲。在古代文獻中,螟蝗被描述為為害農作物的昆蟲。
在繁體字中,螟蝗的寫法為“蟲蝗”。雖然寫法略有不同,但是意義和指代的昆蟲是相同的。
在古時候,螟蝗的漢字寫法有些不同,螟以“蝱”字表示,蝗以“蝗蟧”表示。
以下是螟蝗的一些例句:
1. 農民們為了防止螟蝗的侵蝕,采取了多種防治措施。
2. 最近,這片農田遭受了大面積的螟蝗災害,農作物損失嚴重。
一些與螟蝗相關的組詞包括:
1. 蝗蟲
2. 螟蟲
螟蝗的近義詞可能包括:
1. 界蝗
2. 蛾蝗
而螟蝗的反義詞可能包括:
1. 蜜蜂
2. 蝴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