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螟和蝗,都是食稻麦的害虫。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螟蝗水旱,无肆沴於农功,疫癘凶荒,靡非灾於閭里。” 宋 苏辙 《超然台赋》序:“驱除螟蝗,逐捕盗贼。” 宋 陆游 《冬暖》诗:“日忧疾疲被齐民,更畏螟蝗残宿麦。”
螟蝗是汉语中表示两类农业害虫的复合词,包含「螟」与「蝗」两种不同生物类群的统称。以下从分类学、形态特征及历史文献引用三方面解析:
螟虫的释义
螟特指鳞翅目螟蛾科昆虫的幼虫,如三化螟、玉米螟等,以蛀食水稻、玉米等作物的茎秆为害。其名称源于幼虫蛀食植物形成的隐蔽孔道,《汉语大词典》记载“螟,食苗心虫也,吏冥冥犯法即生螟”(《汉语大词典》,1994年)。《诗经·小雅》中“去其螟螣”的“螟”即为此类害虫。
蝗虫的释义
蝗为直翅目蝗科昆虫,典型种类如东亚飞蝗,具有群聚迁飞习性,可短时间内啃食大面积农作物。《说文解字》释“蝗,螽也”,《农政全书》描述“蝗虫之灾,飞蔽天日,所过赤地”(《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2002年)。其危害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已有“蝗虫大起”的灾情记录。
螟蝗的复合词义
古代文献常将二者并称,泛指危害农作物的虫灾。例如《后汉书·桓帝纪》载“连年蝗螟,民饥困乏”,《齐民要术》提出“治螟蝗之法,需深耕细作”。现代农学中,螟蝗已不作为正式分类名词,但在农业史及灾害研究中仍用于概括虫害现象(《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1989年)。
“螟蝗”是汉语中一个合成词,指两种对农作物危害极大的害虫——螟虫和蝗虫。以下是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中,“螟蝗”一词已较少单独使用,多拆分为“螟虫”“蝗虫”分指具体种类。但在历史文献或农业史研究中,该词仍具研究价值。
百媚半就业饱嗅变侮不吃出君吊劳迭观地格东京回合阿弥陀二首六身沸溃风奇奉召更历宫甲恭敬故公晷漏惑蛊俭朴肩项挢枉过正驾驶金层镜套窘默侷促君相醵赀看相兰州乐极则忧命快木梗之患蹑空草谸谸潜声麒麟客清霁穷兵黩武秋凋戎事善宦视护石华娥绿石窟水镜覥顔忝职徒裎頽巧委服未始伪议诬秽下得宪命锡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