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受不親的意思、授受不親的詳細解釋
授受不親的解釋
[(in ancient times)could not communicate between man and woman] 舊指男女之間不能親手遞受物品
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孟子·離婁上》
詞語分解
- 授受的解釋 交付和接受私相授受詳細解釋給予和接受。《孟子·離婁上》:“男女授受不親,禮與?” 朱熹 集注:“授,與也。受,取也。”《後漢書·朱祐景丹等傳論》:“若乃王道既衰,降及霸德,猶能授受惟庸,勳賢皆序。”
- 不親的解釋 .不親近;不親睦。《書·舜典》:“帝曰:‘ 契 ,百姓不親,五品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史記·楚世家》:“夫弑共主,臣世君,大國不親;以衆脅寡,小國不附。” 明 劉基 《郁離子·道術》
網絡擴展解釋
“授受不親”是一個源自儒家禮教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進行解釋:
1.基本含義
- 成語指男女之間不能親手傳遞物品,強調古代社會對異性交往的嚴格限制。其中“授”是給予,“受”是接受,“不親”意為不能有直接接觸。
2.曆史出處
- 出自《孟子·離婁上》的對話:淳于髡問孟子“男女授受不親,禮與?”,孟子回答“禮也”,表明這是儒家禮教的一部分。
3.用法與語境
- 作謂語或定語,多用于描述古代倫理規範,例如“男女授受不親,禮也”。
- 近義詞為“男女有别”,均體現傳統社會對性别隔離的要求。
4.現代意義
- 隨着社會觀念變化,該成語不再具有實際約束力,但可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形容舊時禮教束縛,或調侃人際交往的疏離感(如提到的“缺乏情感聯繫”需結合語境理解)。
5.示例延伸
- 造句如:“古代男女授受不親,如今這種觀念已被打破”,體現古今對比。
該成語反映了古代性别隔離的倫理規範,現代多用于曆史讨論或文學表達。若需查看更多例句或出處原文,可參考《孟子》及相關古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授受不親》的意思
《授受不親》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授與和接受之間缺乏親近感。它用來描述授予和接受者之間缺乏真正的親近和理解的情況。
拆分部首和筆畫
《授受不親》這個成語的拆分部首是手部并且由23畫組成。
來源
《授受不親》這個成語最早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五年》。春秋時期,魯國公子無為率領大軍出征齊國,齊國的公子糾意欲效尤以對抗魯國。在戰鬥結束後,公子無為示意手下的騎兵離去,并且沒有逮捕齊國公子。這段故事表明公子無為作為戰勝者沒有完全履行作為對手的齊國公子的義務,因此被用來形容授與和接受者之間的關系不親密。
繁體
《授受不親》是這個成語的繁體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授的寫法為“攴”+“受”,受的寫法為古體的“又”+“口”,不的寫法為“一”+“心”。
例句
他們之間的授受關系很緊張,授受不親。
組詞
相授、授業、授信、授命、授意
近義詞
授人以漁、授業解惑、悉心授教
反義詞
授予有方、禮尚往來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