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輕侮。 宋 沉括 《夢溪筆談·人事一》:“ 趙閲道 為 成都 轉運使,出行部内,唯攜一琴一鶴,坐則看鶴鼓琴。嘗過 青城山 ,遇雪,舍於逆旅。逆旅之人,不知其使者也,或慢狎之,公頽然鼓琴不問。”
“慢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àn xiá,其核心含義為輕侮、傲慢輕視他人。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指态度狂妄、不尊重他人,常表現為在親近或交往中帶有輕慢、不莊重的行為。例如在人際互動中,以居高臨下的姿态對待對方。
字義分解
使用場景
多用于描述對他人缺乏尊重的态度,如古代文獻中記載的“逆旅之人不知其身份,或慢狎之”(《夢溪筆談》),指旅店的人因不知對方身份而輕慢對待。
曆史用例
宋代沈括《夢溪筆談》記載,趙閱道在青城山遇雪投宿時,被旅店的人“慢狎”,但他未予計較,展現了豁達态度。此例體現了該詞的實際應用語境。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夢溪筆談》相關章節。
慢狎(màn xiá)是一個漢字詞語,由“慢”和“狎”兩個字組成。它的意思是對待人或事情不敬重,輕慢對待或友好地與人交往。這個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 “慢”由“心”和“曼”組成,其中“心”是指“心髒”和“心思”,“曼”指“長”。它的總體筆畫數為14。
• “狎”由“犭”和“餘”組成,其中“犭”是指“犬”或“狗”,“餘”指“多餘”。它的總體筆畫數為9。
“慢狎”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初出現在《周禮·春官宗伯·大宗師》一書中,意指對待事情或人不嚴肅。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它的繁體寫法為「慢狎」。
以下是一些使用“慢狎”一詞的例句:
1. 他對長輩非常慢狎,沒有尊敬的态度。
2. 她常常以慢狎的口吻對待客戶,導緻生意不好。
與“慢狎”相關的組詞有:輕慢、不敬、戲弄、嬉笑等。
近義詞包括:輕慢、冒犯、奚落、戲弄等。
反義詞則有:尊敬、重視、禮儀、謹慎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