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指群山環繞、形勢險峻、易入難出之地。《孫子·行軍》:“凡地有絶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 注:“深山所過若蒙籠者為天牢。” 張預 注:“山險環繞,所入者隘為天牢。”
(2).指設置在京由朝廷直接掌管的牢獄。 明 陸采 《明珠記·江會》:“奸謀陷入天牢内,遇赦差來 錦水 西。”《官場現形記》第二九回:“無奈上頭天恩高厚,不肯輕易加罪大臣……但把他羈禁在刑部天牢,從緩發落。” 郭沫若 《瓶》詩之二三:“我明知你是不會愛我,但我也沒可奈何:天牢中的死囚也有時唱唱情歌。”
(3).星名,即貫索。《史記·天官書》:“赤帝行德,天牢為之空。” 張守節 正義:“天牢六星,在北鬥魁下。”
“天牢”一詞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含義,結合權威來源綜合解釋如下:
地形特征
指群山環繞、地勢險峻且易入難出的地形。該含義最早見于《孫子·行軍》,形容如“深山所過若蒙籠者”或“山險環繞”的險要之地,需迅速遠離。
司法場所
特指古代由朝廷直接管轄的監獄,多用于關押重刑犯或政治要犯。與地牢(地下牢房)相對,天牢是地面上的牢獄,因環境封閉、戒備森嚴而被描述為“暗無天日”。
天文星象
古代星相學中,“天牢”是星宿貫索的别稱,屬紫微垣星官之一,象征囚禁之意。
擴展說明:
以上釋義綜合自古代典籍、權威詞典及曆史文獻記載。
天牢是一個漢字詞語,包含兩個字:天和牢。
天字是由「大」和「一」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四畫。
牢字是由「牛」和「老」兩個部首組成,它的筆畫數為八畫。
天牢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法制史。它指的是古代監禁犯人、囚禁罪犯的地方。天牢通常設在地下,固若金湯,給人一種無法逃脫的感覺。
在繁體字中,《天牢》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天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在篆書和隸書時期,天字是寫成「大」和「一」相疊的形式。而到了楷書時期,「大」和「一」逐漸合為一體,成為了我們現在所見的天字形式。
以下是天牢在句子中的例句:
1. 他犯下了嚴重的罪行,被關進了天牢。
2. 在古代,天牢被用來囚禁那些重要的政治犯。
以下是與天牢相關的詞語:
組詞:囚牢、牢獄、監獄
近義詞:地牢、黑牢、牢房
反義詞:解救、釋放
天牢一詞代表着古代中國法制史的一部分,它同時也展現了古代社會對犯罪行為的嚴厲懲罰。通過了解天牢的意思、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相關詞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運用這個詞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