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罗阇的意思、罗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罗阇的解释

古 高昌 对于糜粥之称。《太平御览》卷八五九引《凉州异物志》:“ 高昌 僻土,有异於华,寒服冷水,暑啜罗闍。”原注:“闍,受车切。此郡人作糜粥啜之,俗号闍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罗阇(luó shé)是汉语中的佛教音译词,源自梵语“rājā”(राजा),原意为“国王”或“君主”。在佛教经典中,该词主要用于尊称德行高尚的统治者或转轮圣王,后引申为对高僧大德的敬称。以下从词源、释义及用法三方面详细解析:


一、词源与释义

  1. 梵语来源

    梵语“rājā” 本指古代印度的君主,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西域语言转译,在汉译佛经中固定为“罗阇”。例如《佛学大辞典》指出:“罗阇,梵语,王之义,如转轮圣王。”

  2. 佛教语境中的含义

    • 世俗君主:指具足福德、护持佛法的国王,如《长阿含经》载:“罗阇以正法治世,百姓安乐。”
    • 修行尊称:隋唐后渐用于赞誉高僧,如唐代义净《南海寄归传》称印度高僧为“大罗阇”,喻其德行如王。
  3. 语义演变

    唐宋以降,“罗阇”在禅宗语录中亦指开悟的禅师,强调其“心王”境界(《景德传灯录》卷五)。现代汉语中,该词仅存于佛学文献或历史研究,日常极少使用。


二、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罗阇”为:“梵语rājā音译。国王;君主。亦用以尊称高僧。”

  2. 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明确其梵语源流,并举例:“如《法华经》云:‘罗阇毗岚风’,此处‘罗阇’喻佛法威德如王。”

  3. 《大唐西域记》(玄奘著)

    记载北印度“曷逻阇补罗国”(Rājapura),国名即含“罗阇”,印证其王权本义。


三、现代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

  1.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 1922年.
  2.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3. 玄奘. 《大唐西域记》. 唐代手抄本(敦煌遗书S.2659).

网络扩展解释

“罗阇”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发音和语境区分:

一、作为成语的“罗阇”(luó zhā)

  1. 基本含义
    形容人或事物庞大、众多,由“罗”(庞大、众多)和“阇”(众人)组合而成。
  2. 起源与用法
    源自《庄子·逍遥游》中的寓言故事,描述一个名为“罗阇”的国家人口众多。现多用于书面语,强调数量或规模的庞大,如“集市上人潮罗阇”。

二、古高昌的“罗阇”(luó dū)

  1. 词义解释
    指糜粥,即用谷物煮成的稠粥。古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地区)将此作为地方特色饮食的称呼。
  2. 文献依据
    《太平御览》引《凉州异物志》记载:“高昌僻土……暑啜罗阇”,并注“此郡人作糜粥啜之,俗号阇也”。

三、印度古代的“罗阇”(luó dū)

  1. 历史背景
    源于吠陀时代雅利安部落的军事首领称号,后演变为世袭君主,成为“王”的代称。
  2. 文化关联
    印度古典舞蹈常以舞王“那吒罗阇”的符咒开场,体现其在宗教艺术中的影响。

别人正在浏览...

榜谕波属云委曹操察按承训愁神当境帝命防猜发艳風流醖藉風氣蜂屯螘聚稿签门上构言鬼神不测衮衣以归过时货固执成见黄须儿祸厉火舌皆悉稽弘精列悸震举门钧枢可望而不可及苦口恶石帘笼陵横灵书留镇螺蛳驴颓门廷排解盘秤平産桥虹桥栅晴晕趋舍软古囊囊上指少形神奇臭腐十紧受祸双鲤述宣四射缩头缩脑馲驼味谏煨炭显祖扬宗销日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