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筑楼悬鼓,有盗贼时击以报警,谓之“楼鼓”。 宋 高似孙 《纬略》卷二:“ 后魏 李崇 除 襄州 刺史,悬鼓捕盗,诸州置楼鼓自 崇 始。”参阅《魏书·李崇传》。
(2).作报时之用。 宋 陆游 《晚登横溪阁》诗:“楼鼓声中日又斜,凭高愈觉在天涯。” 元 曹伯启 《秋夜西斋有感》诗:“邻砧催薄莫,楼鼓辨深更。”
“楼鼓”是中国古代兼具实用功能与文化意象的器物,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综合解释:
防盗报警功能
古代在城楼或高建筑上悬挂大鼓,遇盗贼入侵时击鼓示警。此制始于北魏李崇,据《魏书》记载,他任襄州刺史时首创悬鼓捕盗之法,后被各州效仿。
报时功能
宋代起逐渐演变为城市报时工具,文人诗词中常见相关意象。如陆游《晚登横溪阁》中“楼鼓声中日又斜”描绘了鼓声与日暮的关联。
早期主要服务于军事治安(如北魏防盗体系),随着城市发展,宋代逐渐强化其民用报时功能,这种转变反映了古代城市管理制度的演进。
《楼鼓》这个词是指古代建筑中用于敲击的鼓。据载,古代楼鼓呈半圆形,制作材质通常为铜或铁,大小与一口状鼓类似。它常常悬挂在高楼或城墙上,用来发出警报或传达信息。
《楼鼓》这个词的拆分部首是木和鼓,其中木作为上部部首,鼓作为下部部首。它的总共有11个笔画。
《楼鼓》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礼制。古代的楼鼓起源于楚国,后来逐渐传播到其他周边地区和民族。它在古代建筑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既有实用功能,又有象征意义。
《楼鼓》这个词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樓鼓」。
在古时候,「楼鼓」这个词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比如,在《說文解字》中,「楼鼓」的写法为「樓㰇」,而在《康熙字典》中,则将其写作「樓鼔」。古代汉字的写法在不同时期和地区可能会有所不同。
1. 城楼上的楼鼓敲响之后,人们纷纷赶往安全的避难所。
2. 古代战争中,楼鼓常被用来协调士兵的************。
3. 今天,楼鼓已经变成了一种传统文化的象征。
楼鼓可以和其他词组合成一些新的词汇,例如:
1. 楼鼓声:指楼鼓发出的声音。
2. 鼓楼:指放置鼓的楼阁。
3. 楼鼓文化:指以楼鼓为核心的一系列习俗、音乐和表演。
近义词:钟鼓、鸣鼓、击鼓
反义词:无。
辩争宾帱不脩边幅擦减车班班趁试出门合辙触眼祠兵祠宇打得火热黵改耽延杜母二道毛子抚背浮细耕耨共轨贡院苟然贯颐奋戟过文姑繇后尧婆话亭降城焦愁解祀近史记歇军谘库楼磷缁龙鱼逻厂鸣蛩敏活偶辞披搭破墨扑克牌顷亩倾吐上服赏会生死簿折要步书脑隋珠和璧桃塞讬宿顽癣物端下沐显地响彻云际饷运销复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