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鸕鷀杓 ”。
“鸬鶿杓”(也寫作“鸕鶿杓”或“鸬鹚杓”)是古代一種形似鸬鹚鳥的酒器,主要用于挹取酒液。以下為詳細解釋:
形制與特征
曆史與文物
文學意象與象征
用途與搭配
其他别稱:亦稱“鸬杓”,是“鸬鹚杓”的簡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文物細節或詩詞引用,可參考考古報告及《全唐詩》等文獻。
《鸬鶿杓》(lú yī sháo)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形容鸬鶿站在水中用嘴将泥沙捧在羽翼中間搗成團後,再将泥沙送到水面上建造自己的巢穴。這個詞形象地描繪了鸬鶿勤勞巧妙的築巢方式。
《鸬鶿杓》的部首拆分為:“鳥”和“木”,部首為“鳥”,表示與鳥有關的事物,部首為“木”,表示與木材有關的事物。詞語《鸬鶿杓》的筆畫為15畫。
《鸬鶿杓》最早出現在明代徐文長的《歸田緒乘》一書中,用于描述鸬鶿的捕食和築巢行為。該詞的繁體寫法為《鸬鷸杓》。
在古時候,詞語《鸬鶿杓》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據《康熙字典》,該詞可以寫作“鸬鷸杓”,其中的繁體字“鷸”即為鳥的古代稱呼,意為鸬鶿。
1. 看,湖邊那些鸬鶿正在用嘴巧妙地建造自己的巢穴。
2. 鸬鶿杓一樣的努力工作,才能創造美好的生活。
組詞:鸬鶿、水鳥、杓子
近義詞:鸬鶿杳
反義詞:鸬鶿杳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