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青狗,天狗。古代以為不祥之物。《史記·呂太後本紀》 唐 司馬貞 述贊:“諸 呂 用事,天下示私。大臣葅醢,支孼芟夷。禍盈斯驗,蒼狗為菑。” 明 屠隆 《昙花記·嚴公冤對》:“昔 彭生 枉死,黑豕人啼, 如意 酖亡,蒼狗晝現。”
(2). 唐 杜甫 《可歎》詩:“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後因以比喻世事變幻無常。 元 袁桷 《送牟景陽信州監征》詩之一:“世事不知蒼狗變,機心端與白鷗眠。” 明 陳汝元 《金蓮記·同夢》:“嗟浮生誰不朽,早教人夢裡悲蒼狗。” 陳三立 《過隨園故址》詩:“況今世變幻蒼狗,屢聞竊國如分瓜。”參見“ 白衣蒼狗 ”。
“蒼狗”是一個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詳細解析:
原始指代
指青灰色的狗(“蒼”為青黑色),古代被視為不祥之兆。例如《史記·呂太後本紀》中“蒼狗為菑(災)”的記載,即借“蒼狗”象征災禍。
文學化比喻的起源
出自唐代杜甫《可歎》詩:“天上浮雲似白衣,斯須改變如蒼狗。”此句通過浮雲從“白衣”瞬間化作“蒼狗”的意象,暗喻世事無常。後簡化為成語“白雲蒼狗”,成為經典文學意象。
哲學隱喻
宋代文人如蔣捷、劉克莊等,将其用于詩詞感歎人生際遇多變,如“相看隻有山如舊,歎浮雲,本是無心,也成蒼狗”(《賀新郎·兵後寓吳》),體現對世事滄桑的感悟。
現代語境應用
現代媒體如《人民日報》引用“淺喜似蒼狗,深愛如長風”,賦予其情感層面的解讀,央視節目也借此表達對時代變遷的思考。
單獨使用“蒼狗”時需結合語境,可能指代具體動物或不祥預兆;若與“白雲”連用(即成語“白雲蒼狗”),則專指世事變幻。例如明代張景《飛丸記》中“白雲蒼狗多翻覆”,即強調無常之理。
建議:如需深入理解該詞,可查閱杜甫《可歎》全詩及宋代相關詩詞,體會其在不同時代的文學表達。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