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羁鞿的意思、羁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羁鞿的解释

驭马之具。喻牵制、束缚。 明 刘基 《寄赠怀渭上人》诗:“我如野马贯藪泽,络以羈鞿知必踠。”一本作“ 鞿羈 ”。《楚辞·离骚》:“余虽好修姱以鞿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王逸 注:“鞿羈,以马自喻。繮在口曰鞿,革络头曰羈,言为人所係累也。”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羁鞿”这一词可能存在书写误差或混淆,结合历史文献和构词分析,可能存在以下两种情况:


一、若为“羁縻”(jī mí)的误写

这是中国古代政治术语,指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柔性管理政策,常见于汉唐至明清时期:

  1. 词源:出自《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原指“马络头(羁)”和“牛缰绳(縻)”,引申为笼络控制。
  2. 政策内涵:中央王朝通过册封当地首领(如土司)实现间接统治,而非直接管辖,例如唐朝的羁縻州制度。
  3. 历史演变:宋代后发展为更系统的土司制度,明清时期逐渐改土归流。

二、若确为“羁鞿”(jī jī)

此词罕见,但可从单字解析:

  1. “羁”:本义为马笼头,引申为束缚、限制,如《淮南子》中“约束”之意。
  2. “鞿”:读音jī,原指马缰绳,后亦表约束,如《楚辞·离骚》中“鞿羁”连用,指受牵制。
  3. 组合义:二字同义复用,强调对人的言行或思想的双重约束,常见于古典文学中比喻性表达。

建议

若为学术引用,请核查原文准确性。若指历史政策,正确用词应为“羁縻”;若为文学比喻,可能需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可参考《史记》《汉书》等典籍进一步考证。

网络扩展解释二

羁鞿的意思

《羁鞿》是一个特指古代放牧时用来束缚牲畜的一种绳索的词汇。

拆分部首和笔画

《羁鞿》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羁”字的部首是“⺶”,共有7个笔画;“鞿”字的部首是“革”,共有18个笔画。

来源

《羁鞿》这个词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下》:“疾雷破山风,亂鞟各不静,云及四时雨,恐竦危畏杀。”意为雷声响过山脉,风雨四起,牛羊受到束缚,因而感到恐慌和害怕。

繁体

《羈韁》是《羁鞿》的繁体字形。

古时候汉字写法

古代的《羁鞿》写法为:“罍罍”、“罍轡”等。

例句

1. 放牧时必须用《羁鞿》来束缚牲畜,以免它们离开了指定的范围。

2. 马上的《羁鞿》紧紧套在马鞍上,使马匹能够受到驾驭的控制。

组词

1. 羁绊:束缚、限制。

2. 束缚:套上绳索或带子进行限制。

3. 牵制:用力拉住或制止他人。

4. 拘束:受到限制,无法自由活动。

近义词

1. 绳缚:用绳子束缚。

2. 缧绁:指被绳索或锁链所束缚。

反义词

1. 解放:使从束缚中得到自由。

2. 自由:没有限制或束缚,能够随意行动。

别人正在浏览...

骜辟巴谩八宇被冒表报碧襕偪仄长久氮循环稻穟钓角肺气肿凤凰雏更张功迹功谋钩娄购买旱涝鹤鬓诃讥环激活该讲论饥渴靖兵就缚崛然开雕刊物揽摄雷轴廉深聊复尔耳撩理李膺门馆龙翰凤雏马尿没淘剩模度鸟机炮逆视滂滂剽杀飘游鬐虹耆耄儒素闪身摄讋庶建松明火把宿心天龟推頽晚岁宵会吸溜疏剌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