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人家居時穿的便服。《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 何晏 集解引 王肅 曰:“褻服,私居服,非公會之服。” 漢 劉向 《列女傳·周宣姜後》:“脫朝服,衣褻服,然後進禦於君。”《舊唐書·劉子玄傳》:“專車憑軾,可擐朝衣;單馬禦鞍,宜從褻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服飾沿革》:“褻服初尚白色,近日尚玉色,又有油緑色,國初皆衣之。”
“亵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具有兩層主要含義:
家居便服
指古代人在家中或非正式場合穿的日常便服。例如《論語·鄉黨》記載:“君子不以绀緅飾,紅紫不以為亵服。”,說明古人認為紅紫色不宜用于家居服飾,體現了禮制對服飾的規範。
貼身内衣
也可指貼身穿着的内層衣物,如《新唐書·車服志》提到:“單馬則衣亵服”,說明這類服飾的私密性。古人對其清潔十分重視,《禮記·内則》強調“亵衣必潔”,且内外有别。
部分詞典(如、3)提到“對人不恭敬”的含義,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撐,可能是現代誤用或與“亵渎”一詞混淆,需謹慎對待。
“亵服”的正确含義聚焦于古代服飾文化,兼具家居便服 與貼身内衣 的雙重性質,反映了古代禮制對日常着裝的細緻規範。若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論語》《新唐書》等典籍原文。
《亵服》是一個漢語詞彙,指的是不莊重、不莊重合宜的服飾。通常用來形容不適宜場合、不得體、輕佻等方面的衣物。
《亵服》的拆分部首是亠(頭部),服(衣服),共有十三個筆畫。
《亵服》一詞在《說文解字》中有記載,其中的“亵”指的是不莊重、輕慢的衣着,而“服”指的是衣裝。結合起來,就表示不恰當的、不得體的服裝。
《亵服》的繁體寫法為「褻服」。
古時候《亵服》的寫法為「衈衣」。其中,“衈”表示輕佻、不莊重,“衣”表示衣裝。
1. 那個女孩穿着一身亵服,毫不顧及場合的莊重。
2. 她被老師批評了,因為她穿着亵服來上學。
1. 亵褲:指不得體、輕佻的褲子。
2. 亵衫:指不莊重、輕佻的襯衫。
1. 不當裝束:與亵服的意思相近,都強調不適宜的服飾。
2. 不莊重:指的是不莊重得體的衣着。
1. 莊重:與亵服相反,指的是莊重得體的衣着。
2. 得體:表示合適、恰當的服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