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季節而生或發鳴聲的昆蟲。如夏天的蟬、秋天的蟋蟀等。《禮記·月令》按月記載當月的蟲類,包括毛蟲、羽蟲、鱗蟲、昆蟲等。後多指昆蟲。 南朝 宋 鮑照 《代白纻舞歌詞》:“絃悲管清月将入,寒光蕭條候蟲急。” 唐 李賀 《七月一日曉入太行山》詩:“新橋倚雲阪,候蟲嘶露樸。” 金 元好問 《秋懷》詩:“吟似候蟲秋更苦,夢和寒鵲夜頻驚。”
“候蟲”是漢語詞彙,指隨季節變化而生或鳴叫的昆蟲,例如夏天的蟬、秋天的蟋蟀等。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候蟲的特點是生命周期或活動與季節密切相關。它們通常在特定季節出現,并通過鳴叫等行為體現季節特征。例如《禮記·月令》中按月記載的蟲類(如毛蟲、羽蟲等)便屬于此類。
出處與擴展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禮記》,後多用于文學作品中,如南朝鮑照的詩句“寒光蕭條候蟲急”和唐代李賀的“候蟲嘶露樸”,均以候蟲的鳴叫烘托季節氛圍。
文化意義
候蟲常被用作詩歌意象,象征時光流逝或自然規律,如蟋蟀的秋鳴暗含蕭瑟之感,蟬鳴則代表盛夏的生機。
候蟲既是自然現象的描述,也是文學表達的載體,兼具科學觀察與人文抒情的雙重内涵。
候蟲是指春季初晴時,天空裡出現的一種象征春暖花開的小昆蟲。
候蟲的部首是蟲,拆分後的筆畫是9畫。
候蟲一詞最早出現在《孟子·萬章下》:“聞鄭子之力微于蟊賊,不足以動于候蟲蜚集也。”意為候蟲聚集之力微小。
候蟲的繁體寫法是「候蟲」。
古代有人将候蟲寫作「侯蟲」,其中“侯”代表候蟲的春天到來的象征,表示小昆蟲盛行的季節。
1. 春天來了,候蟲如雲,給大自然增添了生機與活力。
2. 孩子們追逐着草地上的候蟲,歡聲笑語不斷。
候蟲擁有以下的組詞形式:
1.候蟲盛(比喻時光流逝、事物消失)
2.候蟲揚(比喻輕微)
3.候蟲嗃(比喻時光逝去)
候蟲的近義詞是燕蟲。
候蟲的反義詞是鳳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