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缓师的意思、缓师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缓师的解释

延迟出兵。《左传·文公七年》:“既不受矣,而復缓师, 秦 将生心。”《宋史·太祖纪三》:“ 江南主 贡银五万两、绢五万匹,乞缓师。”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五·徐铉》:“ 南唐 以 徐鉉 使北,请缓师。”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缓师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语义色彩的词语,其核心含义指“延缓军事行动”或“推迟出兵计划”。该词由“缓”(意为延迟、放缓)和“师”(古代多指军队)组合而成,常见于描述古代战争策略或外交斡旋场景。例如《左传》中记载的“缓师以观其变”,即通过延迟军事行动观察敌方动向。

在《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2014年)中,“缓师”被进一步注解为军事战术的一种,既包含主动的战略拖延,也涵盖被动受制于粮草、地形等因素的停滞。现代语境中,该词偶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创作,如“诸葛亮北伐时曾缓师待机,以调整兵力部署”等表述。

需注意的是,“缓师”属于文言词汇,现代口语及通用文本中已较少使用,其权威释义需参考《汉语大词典》《辞源》等专业辞书,而非网络非规范性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缓师”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延迟出兵,常见于历史文献或军事外交语境中。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字面拆解

    • 缓:指迟缓、推迟,如“缓期”“缓兵之计”。
    • 师:此处指军队,如“出师”“班师”。
      组合后意为延缓军队行动,即推迟出兵时间。
  2. 综合释义
    指在军事行动中故意拖延出兵,常见于战争谈判或战略调整场景。例如,弱势方通过进贡财物请求敌方暂缓进攻。


二、历史用例

  1. 《左传·文公七年》
    记载秦国因未受礼遇而延迟出兵,导致对方产生疑虑。
  2. 《宋史·太祖纪三》
    南唐后主李煜曾献银绢,请求宋太祖暂缓进攻。
  3. 清代《池北偶谈》
    提及南唐遣徐铉出使北宋,试图通过外交手段延缓宋军攻势。

三、应用场景


四、补充说明

该词属文言词汇,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如需更权威的释义,建议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左传》《宋史》等原典。

别人正在浏览...

拜见半丝半缕波斯帝国不问噆食残雪操剸超踰称引串座凑拢刀锥吊谎底兵懂事方竹丐沐绀幡乖盭红沙欢兴货摊桨板讲脣晈晈积浸进谄诀去看马客串连樷练形礼生刘陆炉甘石沦降緑柱玉冥谪末路穷途瓢冠迫降潜苞乾符啓轮期齐桑园少是末奢愿髫秀通谊图牒涂歌里抃唾掌托志顽陋维扬文锋悟澈吴大伯衔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