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itter bamboo] 即“苦竹”
楛竹之筍。——明· 劉基《苦齋記》
根據現有資料,“楛竹”是漢語中的一個古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楛竹(kǔ zhú)即“苦竹”,指禾本科苦竹屬植物。其名稱可能來源于竹筍或竹材的苦澀特性,如明代劉基在《苦齋記》中提到“楛竹之筍”,暗示其可食用但味苦。
文獻出處
該詞見于明代文學家劉基的散文《苦齋記》,文中以“楛竹”描寫生長于艱苦環境中的植物,借物喻理,表達對逆境中堅韌品格的贊頌。
延伸說明
“楛”字在古漢語中有粗劣、不精緻之意(如《荀子》中“楛耕傷稼”),但此處與“苦”通用,可能屬于通假字現象。苦竹本身是常見竹類,分布于中國南方,竹竿可用于制作器具,竹筍可食用但需加工去苦味。
由于當前搜索結果權威性較低,建議查閱《漢語大詞典》《植物志》等文獻或咨詢專業文獻庫獲取更準确信息。
楛竹(hù zhú)是一個漢字詞彙,由兩個部首組成:木和竹。它有9個筆畫。這個詞源于中國古代,是指一種用竹子制作的弓,也稱為“竹弓”。
在繁體字中,楛竹的寫法為「楛竹」。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楛竹在古代寫作「楛」和「竹」,分别由3個和6個筆畫組成。
以下是一些使用楛竹的例句:
與楛竹相關的組詞有:楛竹弓(hùzhúgōng,竹制的弓)、楛竹射(hùzhúshè,用楛竹射箭)。
楛竹的近義詞有:竹弓、竹子弓。
楛竹的反義詞沒有明确的詞彙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