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滅國。《文選·謝瞻<張子房詩>》:“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李善 注:“《史記》曰: 秦 取 周 九鼎寶器而遷 西周 。”參見“ 九鼎 ”。
“吞九鼎”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滅國”,尤其指通過奪取象征國家政權的九鼎來實現政權更疊。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與象征意義
九鼎在古代中國是王權的象征,相傳為夏禹所鑄,代表九州一統。因此“吞九鼎”字面指奪取九鼎,深層則隱喻滅亡他國、奪取政權。例如《文選·謝瞻〈張子房詩〉》中“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即以秦滅周奪鼎的曆史事件,暗喻政權颠覆。
曆史背景
據《史記》記載,周王室衰微後,秦昭襄王遷九鼎于秦,标志着周朝滅亡。這一事件成為“吞九鼎”的典型例證,凸顯九鼎作為政權合法性的象征意義。
如需進一步了解九鼎的詳細曆史,可參考《史記·周本紀》或考古研究文獻。
《吞九鼎》是一個成語,表示一個人有着非凡的勇氣和膽識,敢于承擔重大責任,并具備征服困難和逆境的能力。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英雄豪傑或者有着非凡抱負的人。
拆分部首和筆畫:吞(口+ 又)九(乙+ 乙)鼎(釒+ 鼓)。
來源:《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有一段描述着吳國越王勾踐,為了報殺父之仇,他托付了九個鎮國大鼎給義士們各自保管。當時勾踐在越國被俘,但他并沒有放棄,而是耐心等待時機,最終成功擊敗吳國,并如願以償地吞并了九個鼎。因此,這個成語就是以勾踐吞九鼎的故事為來源。
繁體字:吞九鼎。
古時候漢字寫法:無明顯變化。
例句:他是一位敢于吞九鼎,勇敢面對困難的年輕人。
組詞:吞風飲露、吞聲忍氣。
近義詞:吞并、吞沒。
反義詞:躲避、逃避。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