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認為欲、見、疑、慢、憍、隨眠、悭,都能污染人心,故稱“七垢”。《瑜伽師地論》卷七四:“雲何無垢?謂諸功德有七種垢:一欲,二見,三疑,四慢,五憍,六隨眠,七慳。彼於如來一切永無。”
“七垢”是佛教術語,指七種污染人心的煩惱或惡習,常見于對修行障礙的描述。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定義
“七垢”由欲、見、疑、慢、憍、隨眠、悭七種煩惱組成,這些負面心理狀态會遮蔽清淨本性,阻礙修行。該概念出自佛教經典《瑜伽師地論》,其中提到“諸功德有七種垢”,并強調佛陀已斷除這些煩惱(卷七四)。
具體内容
每一“垢”對應一種心理或行為缺陷:
應用與意義
在佛教修行中,斷除“七垢”是獲得清淨功德的基礎。這一概念常用于警示信徒需檢視自身心性,破除執著與染污,如形容“品行不端”或“惡習纏身”之人。
若需更深入的哲學分析或經典原文,可參考《瑜伽師地論》相關章節。
《七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人體上的七種垢穢。它包括:口垢、鼻垢、耳垢、眼垢、臍垢、腳垢和胎垢。這些垢穢是人體内外的積存物,需要經常清潔和清除。
《七垢》的拆分部首是“土”和“土”。其中,“土”是左邊的部首,“土”是右邊的部首。它的總共有14個筆畫。
《七垢》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的形成。在古代,人們意識到人體存在這些垢穢後,為了描述它們,将它們組合成了這個詞語。
繁體字的寫法是「七穀」。
在古代,人們對《七垢》這個詞的寫法是有所不同的。尤其是隨着時間的推移,漢字的形狀和書寫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然而,大體上,古人寫《七垢》時,一般會用标準的字體和筆畫順序進行書寫。
1. 每天清洗口腔可以減少口垢的滋生。
2. 小孩子經常挖鼻孔,容易産生鼻垢。
3. 健康的耳朵一般沒有耳垢。
4. 孩子玩泥巴時,有時會弄髒眼睛産生眼垢。
5. 清洗臍部可以防止臍垢感染。
6. 腳垢的堆積容易引起腳氣。
7. 胎垢是新生兒出生後的特有物質。
與《七垢》相關的一些組詞有:口垢、鼻垢、耳垢、眼垢、臍垢、腳垢、胎垢。
與《七垢》有相似意義的詞語有:七髒穢、七污穢、七穢物。
與《七垢》意義相反的詞語為:潔淨、清潔、無垢。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