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得色的意思、得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得色的解釋

得意的神色。 唐 李肇 《唐國史補》卷中:“及入門,有得色。”《資治通鑒·隋文帝開皇九年》:“帝之責 陳 君臣也, 陳叔文 獨欣然有得色。” 胡三省 注:“得色,自得其意而形於色。” 宋 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五:“帥為發怒赧面,而通判欣然有得色。”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得色”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得色(拼音:dé sè)指“得意的神色”,即因滿足或自滿而顯露在臉上的表情。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曆史文獻中,常見于對人物神态的描寫。例如:

二、方言與口語變體

在部分方言(如東北方言)中,“得色”也寫作“得瑟”(拼音:dè se),含義擴展為“過分炫耀、顯擺”,通常帶有貶義或調侃色彩。例如:

三、用法注意

  1. 語境區分:
    • 正式語境中,“得色”僅表示“得意神态”,無貶義;
    • 口語或方言中,“得瑟”多含負面評價,需根據對話場景判斷。
  2. 古籍例證:
    唐代李肇《唐國史補》提到“有得色”,胡三省注釋為“自得其意而形于色”,進一步印證其本義。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得色”的核心意義是“因得意而顯露的神色”,但在現代口語中衍生出“得瑟”的變體,需結合語境理解其褒貶。如需更多古籍例證或方言用法,可參考《資治通鑒》《老學庵筆記》及方言研究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得色的意思

得色是指人的臉色或膚色發生變化,通常用于形容人的面容、氣色或身體狀态的好壞。

拆分部首和筆畫

得色的部首是⺡(月字旁),由7畫組成。

來源

得色一詞的來源比較複雜,它是由“得”和“色”組成。其中,“得”表示獲得、具備,而“色”表示外貌、面色。

繁體

得色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得色」。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得色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還是由“得”和“色”兩個字組成。

例句

1. 她病後的幾天看起來得色不少,狀态明顯比之前好多了。

2.老人由于年邁體弱,常常面色不佳,顯*********較差。

組詞

得色的相關詞彙有:臉色、面色、氣色等。

近義詞

得色的近義詞有:面色、氣色、臉色等。

反義詞

得色的反義詞可以是:失色。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